罗卫东
仲夏蝉鸣,栀子花开,转眼又到了一年的毕业季。
春华秋实,岁月如歌。
你们中,有每天往返于图书馆和实验室,连续三年学业成绩专业前茅,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获求是荣誉奖章,成功考取医学最高学府——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刘靖雯同学;有既能游走于黑白琴键,在国际钢琴艺术节开幕式上与郎朗同台合奏,又能玩转电路焊接,多次斩获全国、省市专业竞赛大奖的信电学院郑博匀同学;有“压线”录取,用了两年时间就修读完了三年的计划课程,在转专业后连续两年在新专业中斩获学业成绩第一,以第一作者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并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的计算学院林型双同学;有雨天街头的爱心救助,扶起摔倒老奶奶并送其安全回家,以善行驱散“道德雾霾”,用最美事迹引起舆论热烈反响的传媒学院姜雅婷同学;有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获得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奖的外语学院吴思羽同学……时间关系,我无法一一细数你们每一个人在学院的成长故事。我想,你们在陈家河畔度过的四年时光,不仅将成为个人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也将汇入学校发展的洪流,成为浙大城市学院历史中的鲜活内容。
我们一起经历了很多,我们感同身受,休戚与共、早已经成为这个大家庭里的亲人。我和所有老师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让你们有更好的未来。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里,在这个重要的仪式上,我既为你们顺利完成学业而感到高兴和自豪,也有一种莫名的复杂心情。这种感觉,很像是一个父亲,在孩子18岁成人节上的感觉。既有如释重负的轻松,又有一丝空虚和失落,还有隐隐约约的忐忑,但更多的是希冀和期望。
临别之际,作为你们的老师、校长,我还想和同学们再聊几句心里话。去年的毕业典礼,我曾经向你们的学长讲述了人品就是命运、有绝技就无绝路、人生是马拉松的道理,我想,这个道理对你们也是同样适用的。按照惯例,今年的致辞本来也是想先祝福大家,再嘱咐大家一番,但一个多月以来,思来想去,我还是决定换一种方式讲一点自己的想法。
你们毕业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回首百年征程,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关键在于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信念和初心。今年年初的时代大剧《觉醒年代》,相信很多同学都看过,这部剧让无数个曾经在历史课本上出现的人物在电视剧里变得鲜活、立体和丰富。我想大家一定会为其中一大批青年志士仁人的浩然之气所感动、所感染、所感奋;一定从他们短暂但波澜壮阔的一生中,看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热血青年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乐于奉献、敢于斗争、慷慨牺牲的决心和勇气。
前不久公映的纪录片《九零后》,讲述西南联大的师生在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年代是如何寻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如何以坚定的信念、坚韧的精神、艰苦的努力成长为伟大的革命者、改革者和建设者的。
近代以来,前赴后继的这些英雄的青年,他们曾是我年轻时代的榜样,是我人生奋斗的灯塔,我相信,他们也一定会成为你们的榜样、你们的灯塔。因为,你们身上流淌着的理想之血与伟大的前辈们一样地滚烫,你们内心充盈着的图强之愿,和伟大的前辈们一样地强烈,你们对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之心,与伟大的前辈一样的热切。
今天,因为无数青年的英勇牺牲,我们得以生活在和平、富足的新时代,你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已不再需要以生命的代价去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愿景。但,当下,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期,面对两个大变局,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每个中国青年都要做出人生的重大抉择。
1936年9月,日寇的铁蹄已经占领了东北,看似平静的中原大地,也笼罩着战争的阴影,在尚未启程开始史诗般文军长征的国立浙江大学校园内,正举行1936级新生开学典礼,担任校长不到5个月的竺可桢新生作了演讲,向全体新生提出了两个问题:“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这两个问题,文字如此朴实,如此简明,乍一看平淡无奇,似一杯白水,而细一想内涵如此有力,意蕴又如此深邃,振聋发聩,80多年来,它响彻了一届又一届求是学子的脑海,堪称是灵魂之问。这两个问题,虽是竺校长提给刚进校的浙大新生来思考的,但对于我们所有人,在所有的阶段都有同样的针对性。
今天,我在这里也要问大家两个问题:“诸位就要毕业了,有两个问题应该问问自己:第一,到社会上去要做什么?第二,这辈子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以为只要正确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你们的人生就一定会是充实的、幸福的、有意义的人生。
你们之中,或许有人已经能够肯定地做出回答,但我相信大多数还做不到,这很正常,因为,这很可能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找到答案的两个问题。今天,我把这两个问题交给你们,祝愿你们能够早日找到你们自己的答案。
最后以先贤的两句话结束我的演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让我们共勉。
(本文系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校长罗卫东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2021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致辞,刊发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