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财经周刊

共探能源转型升级的“中国模式”

本报记者 李元丽

在近日举行的“2021能源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多位业界专家表示,在保障能源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将进一步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去碳化转型,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那么,如何解决“双碳”目标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纷纷出招,共探能源转型升级的“中国模式”。

把握好“双碳”目标

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期间,我国坚持新发展理念,以能源消费年均低于3%的增速支撑了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2020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降低至56.8%,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型。到2020年底,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增长到10.83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接近50%,建立起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在致辞中如是说。

史玉波表示,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面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能源转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站在能源转型变革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节点,需要能源行业全产业链以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精神再接再厉,以实际行动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还要通过市场机制对绿色产权进行有效的交易定价,有效促进技术和资金转向低碳发展领域,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史玉波建议。

在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董事长刘建林看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高质量发展这一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媒体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强化舆论报道的软实力,推动能源产业发展硬实力实现量质齐升。”刘建林如是说。

探索“双碳”目标下

行业发展新路径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受影响最大的行业就是煤炭。”谈及煤炭转型,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院长桑树勋表示,当前我国正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新能源得到极大重视和投入,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将发生改变。

煤炭行业如何走好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化发展之路?桑树勋表示,要探索实现煤炭低碳洁净高效利用的“中国方案”“中国模式”:一是减煤但不退煤,而是在严控增长和逐渐降低煤炭消费量的同时,通过煤炭低碳化技术创新和煤炭产业低碳化实现“用煤(碳)不排碳”;二是减碳与去碳协同,大力实施煤炭生产减排、煤炭生产和消费节能提效减排、煤燃烧新工艺减排、燃料变原料减排等多路径减碳,加速发展以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为代表的去碳技术,推广燃煤电厂+CCUS、煤制氢+CCUS、煤化工+CCUS等方式;三是碳中和与能源安全“兜底”保障双目标相统一,既要完成正常情景下为新能源发展“兜底”保障的任务,也要科学建设煤炭能源战略储备能力。

谈及油气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才能认为,油气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值得关注。就碳源来说,化石燃料利用占86%左右,但碳具有“灰碳”与“黑碳”双重属性,在当前技术下前者能被固定或利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最高,应主动采取减排举措,加快布局四大领域革命性去碳举措,建立碳工业,将碳运输、碳驱油、碳埋藏、碳转化、碳交易作为一个产业来利用。此外,还应发挥科技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既要用好传统能源领域创造的知识和技术,也要创造新应用新能源和新技术,将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好。同时,关注上游制氢、中游储运氢、下游利用氢,实现氢气工业快速发展。创建自立自强的能源科技体系,并加大新一代人才培养。”邹才能建议。

迎接新机遇,

助推“双碳”目标实现

“未来光伏作为主体电源,如何更好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建成?如何在发电侧和消费侧发挥光伏企业作用?这些都是亟待思考的问题。”隆基清洁能源副总经理邬林勇表示,在“双碳”目标下,过去更多是从发电侧出发,思考如何提升清洁能源占比。“双碳”目标则要求我们多站在“碳”的角度思考问题,助力不同地区和行业实现脱碳,这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将根据地区、行业特征,开发适应本地区和本行业的解决方案。比如针对各地区不同的资源禀赋,以及不同电力和能源组成结构,因地制宜推进光伏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解决方案。与采矿、化工等其他行业的生产工艺相结合,助力它们找到更好的脱碳方案。”邬林勇如是说。

而在协鑫智慧能源副总裁霍广钊看来,“双碳”目标为能源行业带来双重意义:一是转型意义,由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绿色能源转型;二是引领作用,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将引领世界绿色能源发展,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新能源行业技术、装备等发展,均处于先进甚至领先水平。”霍广钊表示,同时,新能源电力存在波动性和不稳定性,低碳对于电网消纳是一个考验。目前,我们也在尝试参与构建新型电网和建设示范项目,做“源网荷储”,使得新能源消纳在50%以上。在煤电深度调节改造方面,原来调节幅度为50%-100%,现在可以达到30%,更深度的调节可达20%。再加上储能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消纳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目前,各行业都已着手践行双碳目标,但我们不能忽视高质量发展。”联盛新能源集团董事、联盛电力总经理田大勇表示,如,光伏市场发展如火如荼,但安装总量仅占市场存量不足5%,工商业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市场总量占比不足1%,发展潜力巨大。项目无法靠行政手段强制干预,而要从生产和消费侧同时进行升级改造。对此,田大勇建议,要从市场、社会、教育、金融、社会等方面,产学研充分结合,全方位发挥积极主动性,调动更多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企业,助力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021-07-06 李元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8999.html 1 共探能源转型升级的“中国模式” 8,99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