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周刊

“做人民满意的医生!”

口述/路生梅 整理/实习记者 韩毅

我生长在北京,今年已经77岁了。

24岁那年,我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了陕西佳县。1984年,我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休前,我是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退休后,我依然留在佳县,为佳县群众服务,现在每周一、三、五仍然坚持在医院义务门诊。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依然坚持出诊?我的答案是,自己是一名医生,是一名党员,我的天职就是为群众服务。作为一名党员,没有退休年龄;作为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也没有退休年龄。

我还记得,我是上世纪60年代末到的陕西佳县,当时佳县是陕西省有名的穷县。面对和北京天壤之别的自然条件和工作条件,我会选择这一条为佳县人民服务50余年的路,并且坚持下来,有几个原因:

一是毕业的时候,我在学校里已经向学校、向党承诺过,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说到就要做到。

二是我刚到佳县的时候,了解到佳县缺医少药的状况,了解到佳县人看病难的情况,以及一些风俗习惯对人民健康的危害。所以,我觉得那里比任何一个地方都需要我,所以我选择了继续在那里干。

三是佳县那个地方是革命老区,那里的人民虽然穷,但是特别的纯朴,他们一次次感动了我。在我因大出血产生严重贫血的时候,是那里的人民给我输血。在我初到佳县的时候,不到十里路的出诊,就摔了几十个跟头。来到病人家里,给病人看病,用了两天两夜的时间,使那个孩子转危为安。孩子的妈妈熬了一夜,给我做了一双千层底的布鞋。我那时候感觉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这鞋上的一针一线都是佳县人对我的爱和心疼。

还有,就是当地的老百姓对我的信任。对于有的病人,我们真的已经无能为力了。而这些病人在生命弥留之际,他们不是叫着自己家属的名字,而是叫着“路大夫”,然后把他的妻儿老小托付给我。这一次次的感动促使我真的舍不得佳县人,我暗自承诺:要在这里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我的初心就是为群众解决病痛,所以我在那里克服了很多困难,度过了喝水关、走路关、虱子关和劳累关。在这50多年里,我牢牢记住自己的服务对象就是并不富裕的佳县人民,所以在医疗工作当中,我始终坚持少花钱治大病、不花钱能治病的原则,方便群众。半夜来病人,我就半夜起来;吃饭的时候来病人,我就立刻放下饭碗;有病人来了,我虽然发着高烧也要支撑着爬起来,在自己的炕上给孩子们治病。我的手机从来不关机,因为我就怕病人有什么急事。对于所有咨询的问题,我都会一一回答,万一我没有接到电话,我也都会给他们一一拨打回去,了解病情。时间长了,佳县的老百姓就有这么一句话,说“路大夫就像拴着线的风筝,只要我们一拉线,她就会很快来到我们面前,有她我就放心”。

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那是一个乌云密布的中午,当我推开医办室的门,准备下班回家的时候,我和一个抱着孩子的老汉撞了个满怀,他的孙子吃了满满一瓶子的盐酸异丙嗪糖衣片,我们立刻开始了抢救。洗胃、导泄、输液……等所有的抢救工作做完以后,孩子转危为安了,我才记起,我还没有给女儿做饭。那个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钟了,外面不知道什么时候下起了大雨,我立刻冒雨跑回家,看到7岁的女儿蜷缩在放煤的石床底下。当时我的眼泪真的夺眶而出,抱起了孩子,孩子却说,“妈,你别哭,我没有淋上雨,只是打雷的时候有点怕。”

过去我是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里的医疗状况,现在真的都实现了——

70年代,我们在农村开办新法接生的培训班,使得村村都有新法接生的接生员。80年代,我用人文医学的理念和严格的科室制度创办小儿科,培养起一批儿科专业医师和专业护士。现在,我们佳县村村通公路、村村有卫生室,为农村的急诊病人赢得了抢救时间。佳县农民因为穷看病难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也解决了因病返贫的问题。还有医联体、远程会诊等措施,我们佳县的老百姓能在家门口就得到大城市专家的医疗和救治。

我只是一名县级医院的医生。但我相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小岗位也能做出大贡献。做人民满意的医生,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永远的追求。一路上,我就这样走来。

2021-06-23 路生梅 韩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8458.html 1 “做人民满意的医生!” 8,45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