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旭东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大家都吃了粽子,从新闻上还看到各地赛龙舟、纪念屈原的报道和文章。可是大家知道吗,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其中就有卫生宣传和疾病预防的文化注解。
端午节一般在农历五月夏至前后,此时白昼时间逐渐变长,阳气盛极的同时,阴气也即将回升,阴阳转换,自然界气候变化很大,《礼记·月令》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由于此时“日在中天”,阳气到达顶点,导致百毒旺盛,致病能力增强,而在古人的四时观中,时值暑湿当令、气温炎热、雨水活动频繁,蚊虫大量繁殖,滋生了大量秽浊邪气,人易患病。
为了辟邪气、保健康,大家通常会吃粽子、沐兰汤、饮雄黄酒、插艾叶、制蒲剑,系五彩丝、贴五毒符、穿五毒衣、龙舟竞渡等来辟邪禳灾。下面来看一看传统民俗,人们在端午节是如何来预防疾病的。
粽叶飘香,清凉祛暑
民以食为天,我国素来就对饮食格外讲究,特定的时节、场合都有独特的饮食习惯,端午吃粽子就是人们最熟知的习俗。
粽子一般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粽叶,南方一般以箬叶为主,北方以芦苇叶为主,两者都是甘寒之品,具有清热解毒、除烦生津的作用;糯米性甘平,能健脾益气。在制作粽子的时候,可以加入不同的食材起到不同的作用——枣粽增加健脾养血的功效,八宝粽有健脾利湿的作用,肉粽、蛋黄粽可以提高蛋白和脂肪摄入量。因此在炎炎夏日,粽子不仅是一道清热解暑、健脾开胃的美食,还是夏日养生佳品。
由于粽子相对一般饮食黏滞难消化,日常食用不宜过多,对于有胃病的患者,更应控制,且宜避开荤粽,也不要吃得太甜。
雄黄点王,杀虫避害
端午时节由于气候湿热,加上蚊虫蛇蚁活动频繁,有使用雄黄的习俗。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雄黄作为药物可以内服,又可外用,具有解毒杀虫的作用,用于治疗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疟疾等。端午节蘸雄黄水在小儿额头写“王”,有威慑百邪的涵义;点在耳、鼻、体表等部位,可以防止虫蚁爬入体表孔窍,同时预防湿疹、疱疹等皮肤病;雄黄水还可以用来洒在屋内、墙根,避免虫蛇爬入室内;或贮藏起来,当遇有虫咬红肿,可以涂抹患处。
饮雄黄酒是端午节的又一习俗,雄黄酒是在白酒或黄酒中加入少量的雄黄制作而成,因雄黄解毒杀虫的功效,民间谚语有“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的说法。但现代研究表明雄黄有毒,还须少量饮用或只外用,一天摄入量不超过0.1g。
佩兰浴身,驱邪避瘟
端午时值仲夏,气温炎热、湿气旺盛,湿热交织容易滋生病菌,因此自古以来有沐芳、浴兰等习惯。“沐芳、浴兰”中的“芳”、“兰”主要指佩兰,佩兰是一种菊科草本植物,全草入药,具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解暑的功效。一般取100-200g左右,使用温开水浸泡,用来洗澡沐浴,能够杀菌驱虫,去除异味,防止皮肤疾病,同时香味使人保持愉悦的心情。
屈原曾在诗词《云中君》中写道:“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说明端午采用佩兰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佩兰仍是治疗疫病的常用中药。
端午蒲艾,可斩千邪
农历五月古代称为“恶月”,易灾疫流行,故有采撷艾叶、菖蒲、蒜头等植物(“五瑞”)去除疫瘴之气的习俗。菖蒲被称为“五瑞”之首,因其叶子形似剑,寓意“斩千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以艾草来阻止邪气进入屋内。端午时节是菖蒲、艾草采摘的最佳时间,全草新鲜采割后可以挂在大门外和室内,谓之“蒲剑”、“艾虎”,主要取其驱虫避邪的作用,端午还有熏艾蒲的传统,菖蒲和艾草含有大量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提神通窍、驱蚊杀菌、净化空气,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起到居室消杀的作用。
南宋诗人戴复古在《扬州端午呈赵帅》中写道:“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表现出古人对生存环境和自身健康的关切之心。考虑到当代城市的人口居住密集以及消防问题,建议大家改用市面销售的消毒喷雾。但古人利用自己的经验智慧,重视和强调健康防护工作,这对于当今正处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我们更有启示意义。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