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休闲周刊

5位院士讲“茶经”

“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暨“十四五”发展战略研讨会召开

本报记者 徐金玉

近日,由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合主办的“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暨“十四五”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浙江天台召开。会上齐聚了陈宗懋、王汉中、张福锁、赵春江、刘仲华等5位院士,他们共同探讨“十四五”茶发展,为现场嘉宾上了一堂重量级的高端茶课。

“绿色”的科技防控

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走上讲台时,现场的掌声持续了近1分钟。作为茶行业的首位院士,陈宗懋事茶已60余年,如今88岁高龄的他,依然奔走在各个茶区,为产业发展指点迷津。

别看他此时已是满头银发,声音却是洪亮有力,繁杂的科研数据就像刻在了脑海里,提及茶科研,似有释放不完的精力。

现场聆听这场讲演的观众甚至会有种错觉:如果陈宗懋最熟悉的是茶,第二可能就是虫了。灰尺蠖、茶尺蠖、茶毛虫、叶蛾、茶谷蛾、茶蚕、小绿叶蝉等,他谈及这些虫的特性时,真是如数家珍。

与虫打交道,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绿色防控,这也是陈宗懋几十年来关注的保证茶叶质量安全的关键点。这些年来,他们取得的成绩显著,科技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止。

这不,现场他就介绍了一种不断迭代升级的新方法:通过植物挥发物,利用嗅觉和味觉,来进行害虫防治。

“浙江省有一种虫叫茶天牛,这个虫的危害性很大。它喜欢钻进树干里,啃食掏空茶芯。我们观察那些受害的茶树,各个都有大大小小的窟窿。为了防治茶天牛,我们历经大量实验,最终研制出了一种又环保、又绿色、又便捷的诱杀剂。”陈宗懋一列出其中的几种物料,观众们便深以为然。

“一是糖醋酒液,价格低廉易得;一是蜂蜜水,有甜味;再者是茶树释放的化合物。以诱杀剂为基础制成诱捕器,每个诱捕器的平均诱虫量能达到60头/7天。”陈宗懋笑着说,浙江的御茶村茶场利用挥发物配置的诱杀剂,在400亩受害茶园对茶天牛进行诱杀。连续三年分别诱集到3万、5万和13万头成虫。

“害虫防治只是产前的其中一环。要提升中国茶叶质量安全,不只要在产前通过大量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在源头减少化学农药使用,还要在产中推动加工燃料清洁化改革,使用电能替代传统燃料,产后加快茶叶产品包装物升级换代和清洁化,减少污染源。”在演讲结尾,陈宗懋语重心长地说,茶产业要高度重视茶叶质量安全与绿色防控,就要在产前-产中-产后建立茶叶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控体系,提升中国茶叶质量安全。

突破思维的牢笼

茶产业要发展,茶科技要创新,谈及这个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先讲起了一则小白鼠的故事。

“大概十五六年前,我在油料所工作的时候,受邀去看一位专家养的小白鼠。这些实验小鼠个头只有大拇指那么大,被关在一个几平方厘米的小笼子里。为了活命,它们围着笼子四壁不停地匀速打转。”王汉中颇为好奇,把它们放出来以后会怎么样。于是,他们将小白鼠放到桌面上,没想到,它在开阔自由的空间内,依然以笼子半径为活动范围,匀速继续打圈圈。

“我看了以后很吃惊,后来了解得知,小白鼠在被关4个月以后,就会形成这样僵化的思维定式。我把它称为‘小白鼠’现象。人类同样如此,换个叫法,就是人类认知周期律。”王汉中说。当人们长期处于一种环境的设定以后,容易困在思维定式的牢笼。茶产业同样如此,同样需要打破“小白鼠”式的束缚。

而要促进茶科技的提升,首先就要摆正定位,保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第二点常常会被忽略,而如果不能与市场结合的茶科研,则会如空中楼阁无法落地。而所有茶科研的目标,最终都是要为人民生命健康服务。围绕这样的宗旨和主题,茶科技未来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赵春江则把目光聚焦在茶产业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偏高的问题上,他提出,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方向,要通过信息技术促进“三茶”融合发展,利用智慧农业技术与设备促进传统茶业转变,实现高效发展。

针对新阶段新发展理念,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张福锁则提出,绿色发展是重要的新发展理念,要从理念到行动树立好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方式推动绿色产业在县域落地。

打开健康的生活方式

“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在国内市场大发展的机会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了市场产品的科技突破上。

他介绍,过去,我国茶叶深加工的提取物产品,主要是作为美国、日本、欧洲发达国家的健康产品原料。现在,随着我国国力的强大、民族品牌的崛起,国民对健康的诉求和对健康产品方便、高雅、时尚的要求,让茶叶深加工的发展有了无限可能。在未来,人们完全可以用茶叶玩转24小时健康生活。

“茶有三大核心健康属性:延缓衰老、调节糖脂代谢、调节免疫力,茶叶的健康属性,可以通过深加工产业得到深度演绎和延伸,并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带动市场效益。我们把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做到极致,就是把茶叶原料1块钱通过深加工的两次升级变成最后的80—100元,这样,中国茶叶的规模和效益成倍式成长才有机会。”刘仲华算了一笔账,目前,我国利用25万吨左右的中低档茶,约25亿元人民币的原茶价值,打造了1500亿左右的茶叶深加工产业。“如果我们持续创新,再增加深加工利用茶叶25万吨,中国茶产业规模将再增加1500亿元以上,这样才是迭代式的发展,才是中国产业规模效益突破的发展趋势。”

刘仲华预测,茶叶活性化成分的化妆品与个人护肤品将成为新的健康时尚,其将以另一种身份“出圈”,成为时尚行业新宠。他进一步解读道:“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它洗脸不仅可以清除油腻、清洁毛孔、消毒、杀菌,还可以抵御皮肤老化,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茶多酚还可有效消除紫外线诱导的自由基生成,从而维护黑素细胞的正常功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茶多酚的氧化产物(如茶黄素)也具有优异的抗辐射活性,甚至被称为天然紫外线‘滤光片’。”

不仅如此,刘仲华认为,在未来茶的功能休闲食品将备受年轻人青睐,不同茶类功能成分将会得到科学组配应用,茶叶功能成分在动物健康养殖领域将会有较大的应用空间。

为此,他建议,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突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农村部主导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要协同创新,共同推进基础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没有基础,走不深、走不远;没有技术的突破,产品出不来,理论研究成果不能够落地,产业竞争力不足。而茶叶是一个消耗品、生活必需品,最后以产品面向广大消费者,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多元化的产品创新,满足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消费诉求。”刘仲华说。

2021-06-11 徐金玉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952.html 1 5位院士讲“茶经” 7,95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