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意周刊

“工地弹古筝” 新生代农民工的新需求

杨朝清

近日,山东青岛,贵州籍建筑工人陈江山在工作之余演奏古筝,吸引了不少工友前来围观。据陈江山介绍,他从小就有弹琴的梦想,但直到18岁的时候他才接触到古筝。之后靠看视频和书籍自学,他练习了四五年,学会了很多名曲。(5月24日《新京报》)

在不少人看来,工地和古筝并不搭界,听上去就很违和。在工地干活很苦很累,虽然报酬不算低,但挣的是辛苦钱。弹古筝则被奉为高雅艺术,与忙碌在建筑工地的工人看似没有交集。这一次,一名年轻的农民工,让二者相遇了。

在焦波导演的经典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中,主人公杜深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然而,他还是咬紧牙关花了690元买了一把琵琶,爱不释手犹抱美人归的杜深忠,开始自学弹奏曲子。工地上的架子工也好,种植苹果的果农也罢,他们对精神食粮有了更直接、更强烈、更迫切的诉求。他们听从内心的声音,不盲从世俗的傲慢与偏见,勇敢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显然值得点赞。

不论是前不久在短视频平台爆火的“农民工播音腔朗诵”,还是“工地弹古筝”,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公众视线。这里面固然有互联网带来的传播便利,也和农民工群体的结构性变化密不可分。对于“50后”“60后”“70后”农民工而言,他们大都对土地和农村拥有很深的感情,在外打工是为了供子女上学、在老家盖房,依然讲究落叶归根。对于“80后”“90后”乃至“00后”农民工而言,他们大都缺乏农业生产经验,对土地和农村没有父辈那样深厚的感情,他们向往城市,渴望融入城市生活。

老一辈农民工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为了实现家庭的经济功能,他们宁可在生活上委屈自己、在精神诉求和情感需要上压抑自己,想方设法多挣钱,千方百计省钱。与他们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在意自己的主观感受,将自己的精神诉求和情感需要看得更重。新生代农民工也在乎自己的体面与尊严,渴望尊重和社会认同,一些年轻人干完脏活、累活后,会换上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干净衣服。

弹好古筝并非易事,不仅需要浓厚的兴趣,也需要抗拒惰性的自律与耐心,更需要笃定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工地弹古筝”展现了农民工对精神食粮的旺盛需求,他们的精神家园也需要不断去丰盈和建设。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的当下,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农民工并非机器人,他们也有情绪情感和欲望,也有精神需求需要填补。在过去一度被忽略和漠视的普通劳动者的精神诉求,如今得到了更多的尊重与满足。

2021-05-31 杨朝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313.html 1 “工地弹古筝” 新生代农民工的新需求 7,31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