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迪 通讯员 周丽华
物流机器人在偌大的车间穿梭运输,技术工人在娴熟地操作设备……南京市栖霞区一家仅有280多名一线工人的企业每年创造25亿产值,而这些产业工人大多数通过职业教育成为企业中的技术骨干。
4月28日,南京市政协和南京市栖霞区政协联动督办职业教育提案。今年南京市政协全会期间,南京市政协委员、栖霞区政协主席杨白英提交的《关于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效的提案》,被列为南京市政协重点提案。市区联动督办提案,可以更有力地提升提案办理实效。
栖霞区是制造业大区,“十三五”期间先进制造业主导产业规模已突破1500亿元,坐落在栖霞区的南京开发区综合实力在国家级开发区中位列第九。同时,栖霞区科教资源聚集,又是职业教育资源丰富之地,区内现有7所职业院校。发展职业教育,栖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企业向督办组反映,职校设备与企业相关设备相差太远,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产业发展对工人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我们的工人基本不做上下料的事情,更多是设备维护。如果把员工大规模、持续送到企业在上海的总部去培训,并不现实。”职校反映,与跨国公司合作培养物联网、大数据等专业人才,却面临学生学力不足等问题。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教师,栖霞区政协委员雷震海希望尽快形成以区内高职院校和国家重点职业学校为龙头,以区支柱产业为纽带,行业协会、企业、科研单位共同育人的局面,构建栖霞“大职教”网络。
“校企合作虽然说的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但实际上真正参与的有三方:企业、学校和学生。这三者必须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南京市政协委员关蕙说,“职业技能院校要构建深入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企业要有‘长期共同育人、共同创新’的服务精神和持续输出服务的能力。校企能否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长期合作,取决于三方利益平衡点和持续合作激励点的寻找与把握。目前校企合作评价机制还不完善,要从长远育人的角度完善评价机制,实现三方共赢。”
栖霞区副区长卢静表示,区政府将结合区域内各高职、技工院校的专业特色,挂牌成立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机制,通过打破传统的点对点校企合作模式,构建“院校库”与“企业库”之间的高效率沟通、高频次对接和高质量融合平台。深入挖掘和总结产教融合的成功案例,推广典型经验,为其他企业与院校的合作树立典型。
杨白英认为,应坚持政府引导,建立健全政、校、行、企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引导职业院校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使学校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相一致、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衔接,畅通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双向交流渠道,全力打通校企之间隔阂、技能培养瓶颈、创新创业困局,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吴卫国表示,就业率是考核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他建议优化师资队伍,完善培养体系,扩大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将“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吸纳到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来,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