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菡娟
“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直面气象科技创新机遇与挑战?如何提升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乘风破浪”?近日,随着《中国气象局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的出台,对今后5年的气象科技创新工作给出了方向和目标。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司长姚学祥表示,在气象这项科技型事业中,科技创新是引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必然要求。“过去、现在、将来,我们都靠科技吃饭,这应该是气象工作者的共识。”姚学祥说。
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关键时刻召之能战,战之能胜,需要科技底气。
该工作方案明确未来5年气象科技创新目标:到2025年,科技研发人员数量比2020年翻一番,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提高,科研生态更加优化,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显著提高,数值模式、综合观测、预报预测等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实现自主可控,科技创新对气象现代化的引领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目标是数值模式、综合观测、预报预测等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实现自主可控。”姚学祥说。
工作方案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在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气象科技自立自强,为气象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工作方案围绕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科研机构试点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健全科技评价和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等6个方面提出27项重点工作任务。
未来5年,重大天气气候机理研究、下一代数值预报模式、第二代再分析系统、气象观测装备技术、气象卫星遥感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气象融合应用、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等是解决气象科技“卡脖子”问题攻关重点。
当前,世界气象组织通过了建立更综合的地球系统方法战略计划,世界主要气象强国都在加快部署科技创新工作。奔跑在全球科技创新轨道上,在“卡脖子”技术领域寻求自主研发突破势在必行。“聚焦核心技术攻关,要在统筹资源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上下功夫。”姚学祥介绍。
工作方案还提出,将着力解决研发队伍体量小,领军人才不足,研发机构分散、重复,整体创新效能不高等问题,优化国家级科研院所、国家级业务单位、省级及以下气象业务单位学科和研发布局;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统筹优势资源,完善学科布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重组一批研究机构,突出战略核心科技力量。
健全科技评价和成果转化机制,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等系列举措融入工作方案。未来5年,气象部门将继续完善各类评价、激励和奖励机制,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进一步引导科技成果在业务服务中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