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巍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察哈尔社区“众人来协商”基层社会治理平台是本次调研的第一个调研点。当调研组到达时,一场“警苑小区解决供热问题协商议事会”正在进行中。物业公司、开发企业、察哈尔热力、供热管理中心、居民群众都有代表到场,一张大大的供暖线路设计图摊开放在桌子上。
问题并不复杂,由于小区扩建,导致当初的供暖设计不足以使小区所有的房屋热度达标,位于供热线路末端的几栋楼的个别楼层,室内温度只有14摄氏度左右。
集宁区政协委员雷景斌是这场协商的召集人,他组织各方就如何改进供暖线路设计及如何分担增长线路成本问题发表意见建议,也发挥自己本身就从事供暖行业的专长,为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
这是我与基层政协的第一次深入接触。由于之前一直负责全国政协机关相关专委会的报道任务,接触的多为全国政协委员,因此,在我的认知里,政协做的是给国家出主意的大事,政协委员关注的是北斗系统,是南水北调,是教育改革,是健康中国。而这次调研一路走来,发现通过市县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基层政协委员推动解决的是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融履职于为群众排忧解难之中,虽从高大上“跌进”“茶米油盐”,却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就在身边,真正让人民政协“名副其实”。
除了工作重心的不同,基层政协的委员构成也与全国政协和省级政协不同,很多界别的委员数不足5名,甚至还有一个界别只有一名委员的情况,民主党派更是“不够齐全”,晋中市寿阳县甚至一个民主党派组织都没有。这就要求基层政协的机构设置不能完全照搬全国政协或者省级政协,上下“一般粗”,而是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置哪里“粗”哪里“细”,因地制宜,探索创新。
如今,各地政协在基层协商平台的建设上“如火如荼”,在街道建立“委员之家”,在社区、农村层面建立“居(村)民协商议事室”,用平台感知百姓所需所盼,感知党的政策的落实情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不是真的要把这种协商平台做成街道和社区的“标配”,想必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思考。
没有一定之规,不能刻板教条,基层政协的发展注定像一道“开放性”试题,只有紧密结合当地特点,积极实践、敢于创新、实化举措,才能做好提质增效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