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硕
有这么一群人,终日行走在群山峻岭之中,他们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日复一日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中国最美好的山林。
为了守护祖国的绿色屏障,他们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孤寂;面对很多人的不理解,他们要用坚守和智慧化解矛盾;在脱贫攻坚的一线,他们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带动了一大批人走上增收致富路……
近日,中央宣传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开展“最美生态护林员”学习宣传活动,推荐遴选出王明海、朱生玉、多贡等20位代表为“最美生态护林员”。
记者从中选取了几位的事迹,以他们为代表,可以窥视到110.2万名生态护林员的真实故事——
多贡:为了山林那一抹笑容
黑瘦的面庞,干裂的嘴唇,一双洁净无瑕的眸子,两鬓结了些许白霜,这个藏族男人叫多贡,是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曲孜卡乡小昌都村村民,2016年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
5年来,他一直从事护林防火、保护野生动植物、阻止乱砍滥伐等工作。累了就在山坡席地而坐,饿了就吃随身带着的糌粑、喝酥油茶。
“巡山,巡山,你这天天上山,上山砍树的人都记住你了。”回到家,多贡的老婆端上饭时,嘴里嘟囔着。
“记住我,才好呢!如果我多贡的名字能吓到那些砍树的,就好了。”
多贡曾制止过不少偷伐树木的事件。有一年冬天,晚上8点左右,他到山上转悠,听到窸窸窣窣的声音,山林中还透着光亮,他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对,赶忙通知护林员伙伴后,便朝着伐树地奔去,同时大声喝止。偷伐树木的人听到声音后,连工具都没拿就跑了。
多贡还经历过与猛兽擦肩而过的危险瞬间。
因巡山护林山高路远,有时他们需要在山上过夜。那次他同伙伴正打算搭建露宿营地,一声吼叫打破了夜晚的宁静,他们与路过的熊相遇。好在对熊习性比较了解,且没有触犯到熊的领地,他们有幸躲过了一劫。
“其实,我在遇到熊时,心里除了害怕还有开心。我觉得,遇到的野生动物越多,说明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好了。”
“你要注意安全呀。”每次碰到他巡山,周围的亲戚、朋友经常嘱咐说。
“国家给了我生态护林员这个岗位,让我在家门口就业,保护自己生活的土地,我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呢!”多贡说。
如今,除了巡山,多贡每天还在小昌都村周围捡拾垃圾。他觉得,要为脚下土地越来越干净再尽一份力。
就在他和许许多多人的努力下,芒康县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如今,这里森林覆盖率达35.94%,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已达到800余只。
陈刚:做好森林“啄木鸟”
地处鄂西南边陲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群山连绵,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护林员陈刚就生活在这里的一个秀美山村——五峰镇水浕司村。
水浕司村山大人稀,境内有40多座山峰,峰峰相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刚守护着狮子垴周边7座山林。
每逢巡山,镰刀、手套、头盔、摩托是陈刚必备工具。虽然乡村公路已经四通八达了,但村中还有几个特别的地方只能靠走。尤其上山时,全部是羊肠小道,有些地方还要爬。“每月平均有23天在巡山的路上,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
除了防火、防偷伐,观测森林状况、防病虫害也是生态护林员的重要职责,不仅需要“火眼金睛”,还需要储备不少专业知识。
2018年末,在一次日常巡护中,陈刚发现有疑似松材线虫病枯死松树。他立即向镇林业管理站报告,五峰县林业局防治专家带着科技人员赶赴现场,及时进行了处置。
事后,陈刚迅速组织护林员对全村4.4万亩天然林进行地毯式排查,将排查出来的枯死松树一一登记编号,及时上报,为全县防治松材线虫病提供了第一手翔实资料。排查完后,他又参与到由林业部门组织的枯死松树除治工作中,有效切断了传染源,遏制了松材线虫病的蔓延。
生态护林员也是政策的宣讲员。一旦发现村民砍伐树木等行为,陈刚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劝阻,耐心讲解天然林保护政策。在他的宣传下,现在全村无乱砍滥伐现象。
有人问他怎么知道这么多知识,他笑道,“在新时代下,不加强学习怎么干得好工作,自己腰杆子不硬怎么管得好别人?”
除了日常山林巡护外,陈刚还会抽时间上山去植树造林。4年多来,在他的影响下,村公路沿线两旁、农户庭前房后种植杉木、核桃等2.5万多株,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地人们也真切感受到绿水青山变成了“聚宝盆”。一到旅游季节,武汉、宜昌等不少远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带红了当地的农家乐与民宿。
陈力之:守护“绿色银行”
生态护林员陈力之是个“90后”,来自贵州省湄潭县鱼泉街道土塘村。他年幼丧父,母亲和哥哥都生病在家。前几年,为了家庭生计,陈力之一直在广东东莞打工。2016年底,为照顾病情加重的母亲,陈力之辞工回家。2017年初,经村委会提议,陈力之成了一名生态护林员,负责管护1万多亩的公益林区。
“不要在林区吸烟,不要在山上野炊,不要在林区内上香……”起初巡山护林时,陈力之在各个路口巡逻宣传。一天喊下来,他嗓子都沙哑得不成样。后来条件好些,他添置了一辆摩托车,配备了“大声公”。
进山见到田里焚烧秸秆,他会坐在田埂上向村民一遍又一遍地讲解护林政策;碰上有人在林中捕猎珍稀鸟类,他顾不上自身安危上前震慑。
在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的同时,他也常常思考“金山银山”的事。“看好这片山,等于守护着一个绿色银行。群众要真正脱贫,老是捐款不是根本办法,还得做好‘靠山吃山’的文章。”
2019年,陈力之用自己的积蓄,成立了贵州力之之孵化有限责任公司,孵化鸡苗、鸭苗、鹅苗,供应村民们发展林下养殖,多余的家禽苗还远供安顺、毕节、仁怀等地。公司自成立以来已孵化育苗3万余羽,不光自己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还带动了3户贫困户稳定就业。
去年疫情防控期间,陈力之把自己的工资拿出一部分捐给了村里用于抗疫。村里说不要贫困户的钱,他着急了:“你们必须收着!我们生态护林员一年一万的补贴是国家给的,不管什么时候,一个人都要懂得感恩,起码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今,陈力之还有了新的想法。“我们湄潭满山遍野都是茶,生态茶园有60万亩,一眼望去,茶中有林、林中有茶,森林覆盖率达66.04%,发展林下经济、茶园经济很有优势。我今后的目标就是把我的林子看护好,把林下经济搞好,吸引我们当地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让我们的家乡兴旺富裕起来。”
李玉花:独龙江畔的“彩虹”
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位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这里是祖国西南边陲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域,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耕地面积不足5%。独特的生态环境给了这里别样的风景,也为生态保护工作以及百姓脱贫增添了新的难度。
独龙江乡也是全国唯一的独龙族聚居区。长期以来,独龙族过着过江靠溜索、生存靠打猎的原始生活,当地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单一,贫困一直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生态护林员李玉花的家乡就在这里。因为贫穷,李玉花早早辍学回家务农,家中年迈的父母需要她照顾,两个上小学的孩子需要她供养。2016年,李玉花被选聘为迪政当村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此后每个月有了800元的稳定收入。
在雄奇险峻的独龙江河谷两岸,李玉花巾帼不让须眉,和队员们长年穿梭在崇山峻岭间。
几年间,她不仅巡山护林,还去村中各地走访宣传护林知识,粘贴警示标语、标牌,为农户野生动物肇事受灾情况走访、照相、登记……因为她时常穿着独龙毯做的衣服,被其他护林员亲切地称为“彩虹护林员”。
护好林的同时,李玉花带头发展草果、黄精果、葛根、重楼等林下产业,还利用闲暇时间,积极研究养蜂技术,现在已成功养出10多个蜂箱。加上每月800元的护林员补助及各项惠民补贴,家庭人均收入从2015年2000余元增加到2018年的8000余元,在全村率先脱贫。2020年,她家的年人均收入已达1.1万余元。
李玉花脱贫后,利用近年所学,发动周边群众学习相关种养技术。在产蜜季节,她邀请当地群众参与割蜜、过滤、出售等环节,了解发展生态产业带来的实惠,为迪政当村整村脱贫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就是靠着各方的努力,2018年底,独龙江乡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71%下降至2.63%,独龙族整族脱贫,实现了历史“蝶变”。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谈及未来,李玉花信心满满。对她来说,生态护林员工作不仅意味着一份稳定的收入,而是树立起战胜困难、摆脱贫困的决心和斗志。“我要继续守护好这片祖辈世代都未离开的原始森林,让大家共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