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吕萍
如果早上9点前出门,路遇银行,或许您和我们一样会发现,无论冬夏,刮风下雨,很多老人会在银行外面排起长队。十几年间,中国银行业数字化升级改造取得质的变化,甚至有人说这种变化接近“4.0”版,但这种老人扎堆排队的场景始终未变。记者好奇地走近他们,发现他们要办理的业务无非退休金领取、倒存折、交各种费用,这些业务的确可以网上办理,为什么还要排队“遭罪”?
“眼睛看不清楚,得由柜员帮忙。”
“子女不在身边,不会用智能手机。”
“我自己弄着感觉不靠谱,又是钱的事,还是来现场吧。”
老人们种种心理,银行门口排长队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可以理解,但不能完全接受。事实上,老年人不仅有普通的金融服务需求,由于终身储蓄,他们应该成为金融业高度关注的服务对象。因此,在金融服务的供需之间,除了一把老花镜外,我们是否还可以做更多探索?
■■■服务老人,
金融机构需要担当
为老年人办理业务提供引导,有条件的营业网点要开设绿色通道或专属服务窗口。
根据实际情况,在营业网点内适当增加爱心座椅、老花镜等设施配置,方便老年人办理业务。
要保留仍在使用中的纸质存折、存单等老年人熟悉的服务方式,不得强迫老年人使用银行卡,不得强制老年人通过自助式智能设备办理业务,不得违规代替老年人操作,不得对老年人使用柜面人工服务设置分流率等考核指标。
针对社保卡激活、社保资金发放、养老金领取等老年人阶段性集中办理业务,各银行保险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灵活安排人力,减少等待时间,方便老年人办理。
各商业银行要开发手机银行App的大字、语音、民族语言等服务,突出查询、转账及缴费等老年人常用功能,实现关键信息易读、主要功能易找、操作步骤易懂。探索开发“一键求助”功能,对老年人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快速介入提供引导帮助,及时解决问题。
3月30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进一步解决老年人在银行保险服务领域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老年人更好共享金融业信息化发展成果,《通知》对商业银行提出了包括上述条款在内的诸多要求。
这份诚意满满的《通知》,让我们读懂了监管者的关切,同时也体会出了老人在与社会沟通中的不易。
根据预测,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接近2.5亿,65岁以上人口数约1.75亿,预计到2025年,65岁以上人口数会超过2.5亿。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即进入老龄社会。这意味着,到2025年,我国就进入老龄社会。
如何解决广大群众的养老问题,将是“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应对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应对老龄社会到来,金融业可谓全面承压。
“随着数字技术发展,我国步入了数字经济时代。但由于部分行业和机构认识不够、执行偏差,数字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客观上形成了‘数字鸿沟’,将一部分老年人和其他弱势群体排斥在外,使他们成为这个时代的‘数字弃民’。从金融的视角看,过去一段时间,由于一些支付机构不当地宣传和推行所谓的‘无现金社会’,不少地方存在歧视现金、拒收现金等行为,与普惠金融的精神和原则背道而驰。”因为一直跟踪这个话题,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此非常有感受。
他同时建议,金融服务与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会公众密切相关,在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方面责无旁贷。对金融机构来说,除了必要的“适老性”改造外,更要创新推出一些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如推出“银发一族”专属理财产品,风险较低、收益适中,产品说明书通俗易懂,切合老年人投资理财需求。
■■■助力养老,
金融更要有所作为
“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但也带来了巨大机遇,金融业在其中大有所为。”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金李看来,随着我国逐步进入中度甚至重度老龄化社会时代,服务好老龄人口成为重要课题。它不仅体现在“十四五”规划中,也体现在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2035年目标是要“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共同富裕,不能让一部分人有缺失,尤其是老年人口。
“农耕时代,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很多都在乡土社会居家养老,是养儿防老的模式;而到了工业化时代,人口快速流动,很多老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养儿防老变得不再现实,所以需要依托金融手段来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实现财富养老。其中之一就是用保险基金来支持老龄化时代的发展。”在金李看来,社会养老问题的有效解决,能够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这种支撑作用不仅来自社会稳定本身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对有效需求的提升和释放。据金李观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老龄人口,都有很多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这些需求在物质条件的限制下尚未被充分释放。未来要更好地激活内需,老龄人口可以作出突出的贡献,金融在其中应该更加有所作为。
数字经济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是更大的机遇,中国在数字经济时代很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相比于美国,我国养老产业的前期投入较少。但美国更多是对线下传统模式的投资,在数字经济时代,我国反而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通过数字化转型改变未来养老行业的发展格局:一是要支持养老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促进其释放价值和效率;二是要利用金融手段,赋能数字化养老的发展;三是要充分发挥数据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的作用,打造与新型养老产业相契合的新型商业模式。”金李这样表示。
■■■应对养老,
有些事要从年轻时代做起
在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看来,西方很多国家在第三支柱养老,尤其是商业养老方面发展相对成熟,第三支柱养老占比高达35%-50%。通过总结国外经验,并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现阶段,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建立中国的第三支柱养老,真正发挥好制度的综合性效益,在制度建设上确保养老产品、服务能够落实到位,确保全社会对养老事业发展的关注。
“养老保险有个重要的认识问题,即它并不只能解决生命后半段的问题,而更要解决全周期的问题。养老保险基金是在参加工作时就开始积累的,并逐步形成全社会的基金池。”周延礼表示,目前我国积累了两三万亿元的社会保障基金,将为全社会养老做好后备保障。企业的职业年金、企业年金,是为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职工养老保障问题。此外,根据个人需求,大家还可以储蓄部分资金,为未来养老做积累。
“我曾接待过一位美国议员,退休后担任了美国寿险协会会长。他告诉我,他父亲在临终时告知他自己的养老金积攒不足,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触动,继而想在退休后做一份关爱人类的职业,因此投身于保险、养老事业的发展。这个故事说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要解决全生命周期财富管理问题,就需要在就业时就开始积累养老资金,形成长期的资金支持。”周延礼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