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金诚
2月27日,一纸通知,我匆匆告别家人,赶到住地报到。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上会,但一想到要将近半个月的时间,还是觉得很漫长。
但是,随着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接近终点,我才发觉,原以为漫长的13天,其实短暂得如白驹过隙,只有笔记本电脑中那按日期命名的几百兆采访录音真实地提醒着我每一天的经历。毫不掩饰地说,当身心出现极度疲惫的时候,曾经希望这一天快一点儿到来;但当这一天真的到来之时,又有些依依不舍。
作为记者,最大的荣幸莫过于见证那些被称为历史的东西。今年作为“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毋庸置疑会被载入新中国的史册,而且注定会写下浓重的一笔。面对这样的机会,身体上的疲劳、时间上的紧张、工作上的焦虑,都变得无足轻重。
是的,在这不到两周的时间里,哪个记者没有饿着肚皮扑采访,孤灯一盏写稿子的经历?当所有的付出,在一篇篇倾注了心血的稿件面前,却又变得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满足感,是“两会”给我的精神财富,是旅程中的动人风景。想必,明年春天再接到单位的上会任务时,我又会精神抖擞地冲上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