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聚焦

传承优秀文化 滋润家国情怀

——全国政协委员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本报记者 田福良 作 书香中国

本报记者 张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等激励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理念,伴随《中华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文化节目走进千家万户;《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文博纪录片的热播,让曾经尘封于深宫高阁的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吸粉”无数;刚刚过去的春节,人们写春联、贴福字、剪窗花,用最朴素的形式赓续着传载千年的家国情怀;云展览、线上直播等,让人们在疫情防控期间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般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当下,中华传统文化正以多样方式在新时代散发出多姿风采。在关注量可观的前提下,如何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守正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今年两会上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走出“看热闹”,打卡“悟精神”

近年来,上元灯会、《千里江山图》展、云游故宫等让故宫博物院成为年轻一代的“打卡地”;考古热、文博热、文物热也逐渐走进大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视野。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分析,这与明星产品效应、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有关。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发展阶段,今后一些热门展览可能将需要采取限流、错峰、预约等措施,才能为观众提供比较舒适的参观环境。

吕成龙从事古陶瓷研究30年,他所主持的故宫博物院新陶瓷馆正在进行改陈,不同于以往将文物单纯摆放在展柜中,此次改陈特别着重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如此才能切实推动文物资源的展示传播从以往的‘看热闹’到‘悟精神’转变。”吕成龙说。

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艺术形式。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徐利明认为,想要推动书法的高质量发展,就要立足传统、深入传统,不仅要在理论上深研传统,还要在实践上锤炼技能。“这就需要书法艺术家端正对书法的态度与认识,不能热衷于为入选展览、获奖等投其所好、投机取巧,而是要静下心来在基本功上多下功夫;不仅注重书法的艺术形态,还要注重其修养功能,后者包括高雅的审美与人品道德,否则书法将会在表面的热闹中走向衰败。”

启迪智慧,滋润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傅道彬表示,诗作为中华文化的开篇,其铿锵韵律、审美形式给人以最初的审美训练。“诗有转移人心、淳华风俗的作用。‘温柔敦厚,诗教也。’诗的教化是温柔敦厚的,一个民族读诗的人多了,就会形成风雅精神,让社会变得安静祥和,让人们能够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在傅道彬看来,诗还给当代人以智慧、以启迪,“‘诗可以兴’,从这一角度而言,诗是跟科学联系在一起的,两者都有想象力。所以热爱诗的民族,不仅是艺术发达的民族,还是科学与智慧、思想与精神发达的民族。”

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表示,“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以家教文化滋润家国情怀,借鉴历史上的家训文化、家教文化,涵养家庭美德,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树立时代家风,形成文明乡风。”

融入生活,提质“中国制造”

“文化内容产品的创意、创新开发路径应该是历史的当下化、精神的物化、静态的动态化、旧有的创新化。这就需注意厚度即传统文化有历史积淀、深度即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精髓、新度即借助新技术手段、广度即融入大众市场为更多人喜爱、用度即与生活紧密关联等五个维度。像故宫文创U盘、化妆品等,就是很好的案例。”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认为,在提倡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还需具有空间意识、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以最大可能地尊重中华传统、尊重中国当下发展、尊重未来强大的文化中国。“基于此,坚定文化精品意识,才能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才是对中国文化更有力、有效、有为的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常年行走于田间地头,探索与调研民间传统文艺的活化与发展。他认为,对于发展基础较好、具有较好的传承与生产基础并有望拓宽发展空间的民间文艺样态,要服务促进“创新链”建设,包括加强民间文学的内容产业转化与传播,加快民间工艺的定制化、品质化的创新传承进程等。“要探索解决文化的产业融入与提升问题,‘中国制造’等产业价值的提升,不仅需要科技创新驱动,还要激发民间文化资源的价值和效能,赋予文化产业更高的情感附加值,可进一步发扬手工艺传统,将中华审美传统融入现代制造业,形成中国制造的美学风格。”

2021-03-11 张丽 ——全国政协委员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251.html 1 传承优秀文化 滋润家国情怀 3,25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