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委员记者 王培安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在带给人们前所未有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民众对科技失去人类控制、机器人挤压就业、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担忧。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老龄化日益加剧、生育水平长期偏低等现象,引发了公众对国家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力的担忧,更亲身感受到了“养老焦虑”“育儿焦虑”以及婚育延迟带来的生育困难、生殖健康等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很多委员们也关注到这一点。人口变迁、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矛盾运动的过程。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跃迁必然为解决社会问题创造良好条件,并重塑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对此,我提出如下建议:制订智能社会战略,尽快结合2035年远景规划,提出智能社会战略2035年远景目标,重点围绕高龄少子化、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问题,提出技术支持社会发展的纲要,引导科技创新关注社会问题;加强科技应对社会问题的课题研究,鼓励研发解决社会问题的数字和智能产品与服务,开展“科技向善”系列重大课题研究,突破数字社会和智能社会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建议在国家科技进步奖、院士评选、人才评优、科研项目资助等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倾斜。针对现代社会女性生育普遍延迟、辅助生育医学服务成为普遍需求,逐步将其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引导保险公司开发女性不孕和男性不育相关保险产品。
(作者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