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金晶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当下,一些民营企业还存在生存难、成长难、安全感不高等发展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庆达投资集团董事长孙太利认为,这与我国营商环境在司法保障、公平竞争、诚信服务等方面没有达到市场理想的预期有一定关系。要通过法律严格规范涉企案件处置法律程序,依法审慎采取强制措施,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依法保护民企合法权益。
创新是民营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中,民营企业更需要适宜创新的营商环境。“部分民营企业反映,政府的支持政策‘听得到,摸不着’, 创新项目立项审批难,创新成果推广难。”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刘劲松希望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为民营企业创新项目申报审批提供便利化服务。在创新资源配置、参与政府重大科研任务时确实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目前,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全国政协委员、银泰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沈国军建议,拓展银企精准对接模式,结合行业、商圈、区域特色,以多种方式在线上线下组织银企对接,有效扩大对制造业、服务业、科技创新企业等领域的金融供给。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也表示,完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共享体系,建立新型中小微企业公共数据库,构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顶层架构,有利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问题。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还应建立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全国政协委员、大帝集团董事长吕培榕建议,应建立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由民营企业来评判地方的营商环境水平,以此采集了解民营企业家对营商环境的真实看法,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决策支持,同时将评价结果作为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的政务考核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