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慧峰
“光阴荏苒似箭离弦,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忆当年,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展,人间正道,沧海桑田……”1月28日,腊月十六,在为留津过年的干部职工送上一曲旋律优美的梅花大鼓《岁月如歌》后,全国政协委员、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籍薇缓缓下台,回家准备自己第二天的住院事宜。从艺48年来,她在舞台上呈现出的永远是昂扬的激情和精湛的演唱,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温暖。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梅花大鼓的代表性传承人,籍薇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并且从不惜力,“梅花大鼓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珍宝,正是有了观众的喜爱,才能让她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活力”。
籍薇几乎就是为曲艺而生的。从1973年考入天津曲艺团学员队的那一天开始,籍薇的艺术之路可谓顺风顺水,很快就成为青年学员中的佼佼者。1976年,天津市曲艺团恢复梅花大鼓演出,迫切需要优秀的青年演员来继承发扬,籍薇因优秀的条件和出色的成绩成为老师眼中最合适的人选,也因此成为“文革”后第一位学习梅花大鼓的演员。
梅花大鼓本是北京旗人子弟喜演擅唱的曲调,20世纪初盛行于天津,它因演唱者击鼓,并用三弦、四胡、扬琴、琵琶等乐器伴奏,五样乐器像梅花的五个花瓣,而定名为“梅花大鼓”。梅花大鼓音乐性强、擅长抒情、行腔徐缓、以腔取胜,妩媚却不媚俗,声音清新流畅、委婉动听。时至今日,籍薇一直感怀众多老艺术家对她的悉心指导,小岚云、骆玉笙等名家对她倾囊而授,赵学义、韩宝利等老师专门为她设计唱腔。名师传道加上自己努力,籍薇迅速成长。自1981年至1990年,她包揽了全国鼓曲大赛一等奖的鼓曲演员,成为全国鼓曲界唯一的“三连冠”。
作为梅花大鼓名家花五宝的亲传弟子,籍薇近年来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把梅花大鼓传承发扬下去。在籍薇看来,曲艺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是中华之韵、民族之魂。但表演人才的流失、创作人才的断档,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曲艺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文化市场多元丰富的今天,如何守正创新,业内人要有更多的担当和使命,“培养更多年轻的曲艺人才,应该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传承,关键在年轻人。这些年籍薇身兼多所艺术院校的客座教授,利用业余时间为广大学生普及曲艺知识,提高学生对曲艺的兴趣。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籍薇勇于开拓创新,借鉴吸纳众多艺术形式,融入鼓曲之中,“只要能让梅花大鼓的唱腔更具时代感的,我都会拿来用”。
令籍薇感到欣慰的是,今天,传统文化已经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本着曲艺艺术从娃娃抓起的传承理念,籍薇走进幼儿园教小朋友们从台词课到曲艺的演唱。令她没想到的是,不少小朋友对传统曲艺非常感兴趣。于是她根据小孩子的心理特点,采用律动教学方法,教孩子们逐渐掌握了“一板三眼”的节奏,唱起《四世同堂》《十字西厢》《津门老字号》等鼓曲小段来有模有样的。小朋友们不仅学会了唱段,爱上了中国传统曲艺艺术,还带动了他们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小粉丝带来了大粉丝。”籍薇笑道。“有一个2岁多的法国混血儿,起初还不太会说中国话,没想到过了一阵子,他居然能清晰地说出‘八百标兵奔北坡’。”
有一个画面令梅花大鼓的戏迷们永志难忘。2015年,92岁高龄的花五宝先生与弟子们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了专场演出。舞台上,花五宝精神矍铄,气定神闲,演唱时气口足满,高音挺拔不倒,身旁站列着籍薇等一众弟子。
“我相信到2035年,我国建成文化强国时,传统曲艺会不断推陈出新。”生命不息,歌唱不止。那时,籍薇已经80岁了,她期待自己依旧在舞台上演出,身边都是梅花大鼓的传人和新星,而她“惟愿在那梅花丛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