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修菁
农历辛丑牛年,台湾汉声杂志一如既往地推出了一年一度的《大过新年》系列海报书——《大过牛年》,这也是这一系列海报书的第三轮出版,汉声杂志今年也将迎来创办五十周年。
中国以农立国,自远古以来,牛便是农夫重要的工作伙伴,此由民间众多以牛为主角的工艺品可见一斑:杨家埠年画里的《春牛图》以牛的形貌方位说明一年的农事、农时,可说是农民最好的“图画农书”;《不吃牛》则是流行于民间的回文诗,文字结构巧妙生动,更充分展现了传统农家的“护牛文化”;《牛头抓髻娃娃》、《牛耕图》、《牛面娃娃》、《耕牛》则是各式各样以牛为主题的剪纸图样,道尽中国人爱牛的乡土深情。
汉声《大过牛年》海报书即收集了杂志20余年来走遍大陆大江南北,收集的中国民间美术中以“牛”为主题的年画、剪纸等图案,希望借着这些饶富深意的年俗大海报,祝福两岸民众都能过一个感恩、丰收的新年。
作为汉声杂志的创始人,黄永松同时希望,借由汉声这份取材自中国日常生活的民间艺术珍宝,让中国民间艺术走进更多两岸普通民众生活中,“只有实际应用起来,才能恢复民间艺术最初的意义,才能帮助民间艺术生生不息。”
■让传统文化释放出新的力量
1993年春节前夕,台湾汉声杂志推出《大过新年》系列海报书。彼时在台湾,还没有文创衍生品的概念。台湾《联合报》为此发文评价称,“这期汉声杂志配合时令,集合十二张年俗大海报,是杂志界前所未见。”
在汉声杂志创始人黄永松看来,汉声杂志出版《大过新年》系列海报书,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们当时也没有‘文创’的概念,只是循着杂志的工作做下来。”
20世纪90年代初,两岸开放民间往来,汉声团队即来到大陆。“山河大地之浩瀚,每个流域走一走,能见到最好的手艺、最好的人,我们认为要建立‘传统文化基因库’,想着把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生活智慧抢救下来,传给子孙后代。于是我们开始做《民间文化剪贴》,大量、全面地采集整理,这样又经过几年的积累,很自然就会走到这一步。出这个系列海报书,我们的初衷是希望能让这些优秀的艺术品走进百姓家,通过它们的装点,让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带有中华传统的美感,同时,也让传统文化里的老东西释放出新的力量。”黄永松回忆道。
自1994年推出《大过新年》系列海报书,汉声杂志社把每年年末制作一本应和当年生肖主题的海报书,作为杂志社的传统,延续下来。
“我们让美丽的民间吉祥元素跳出书本,巧妙变成十二张可以撕下张贴的民俗大海报。从守护家宅的门神开始,展开剪纸、版画、刺绣、石雕、木雕、面花、泥塑等各项民间美术品,可谓琳琅满目。凭借这些象征吉祥美满的民间美术图像,您可以在家自己动手除旧布新,让传统年俗融于当代生活,不但有中国风味,也护佑着天地人间。”在黄永松看来,民间艺术,本来就是民间整理来的,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把这些宝还回去。千家万户,家家都可以长出自己的生命树。
“我总觉得,既然是中国人,就值得过个像样的中国年。至少该有个大门神,帮我们记得曾有过怎样的门、怎样的家。”黄永松说。
■民间艺术就如历史尘埃里淘洗出的珍珠
在今年辛丑牛年的《大过牛年》海报书中,汉声海报书编辑团队特意增加了一张平安帖。黄永松介绍,这是杂志社精心为读者们送上的一份心意和祝愿。“记得是在妈祖老家——福建莆田的湄洲岛上,我看到一户农家,老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门上一副对联:无求安心法,不饱却病方。鼠年灾患不停,新年将近,我们希望顺应当下,给读者朋友提醒,大家都做好保护。”
同时,为了突出后疫情时代杂志社希望传递的声音,汉声编辑部还将今年《大过牛年》海报书的封面,加入了一张以牛为主题的古画:老子骑着青牛出关,寓意:“防疫不只是一国一地的事,全球生命都受波及。道法自然,老子的哲学与生命观,我们应该多吸取一些教益。”
同时,在今年《大过牛年》海报书中,汉声编辑团队依然秉承为读者介绍中华民间最朴素和基于美好寓意,并和当年生肖有关的年俗传统。比如,在今年的海报书中,介绍了汉声传统文化基因库编辑团队在山东采撷到的当地旧时与牛有关的一种年俗。
“家家户户过年会在门上贴青牛或黄牛的年画,寓意老子骑牛出关,紫气东来驱瘟疫。还有山西、陕北有民谣唱:‘正月二十三,老子来散丹。瘟灾和瘟难,黄牛一顶散。’”
“大过新年”系列海报书中的剪纸,被很多顾客喜爱,其中的团花剪纸,来源于汉声编辑部20余年来,与中国剪纸民间艺人及其传承人的深度联结。
“每年的剪纸,都是当地的老大娘或她们的徒弟从当地寄来的。”黄永松介绍说。
库淑兰、白凤兰、王兰畔、张林召……她们个个都是剪纸艺术的大师。
“这些可爱的老大娘,我给她们编书,当时年纪轻,封套我就写了‘失传’两个大字,有点警世的意思。如今老大娘们一个个走了,我就说不出的感慨。现在有人找我采访要留影,我都特意拿这本书,把‘传’字这面放在胸前。”
在黄永松心中,这些剪纸大师是一个个生动的面孔:
“曹佃祥,最雄健,坐在炕上,很凝定,谈完了要剪,先抽香烟,结束时猛吸一口,吐了三个烟圈,烟头一灭,大剪刀咔啦咔啦开剪。她剪得真好!我问,你剪纸为啥?她眼一瞪,‘长精神!’”
2020年9月,库淑兰的家乡陕西省旬邑县特意为她举办了百年诞辰纪念活动。黄永松因为疫情不能过去,就写了一段献给老人。“她家的土窑洞,你走进去,从炕围到穹顶,都是她剪的花花朵朵圆点点。她有一幅《剪花娘子》,我们编辑数过,有2670片圆点和花瓣!她真是个大天才!”黄永松回忆。
在黄永松看来,这些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就如尘埃里淘洗出的珍珠”。
黄永松介绍,在今年《大话牛年》海报书中,他特意挑选了库淑兰的剪纸作品《牡丹花》,“端端庄庄的,生命树一样,生机勃勃,就如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传承,也应和了今年牛年的主题。”
在1997年《大过牛年》海报书中,则选用了陕西曹佃祥大娘剪的《牛耕图》。2009年的《大国牛年》海报书,则选用了山西新绛的木版画《春牛图》。“我们认为,农民朋友最辛苦,也特别有淳朴的智慧,我们也希望为他们送上我们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今年能有个好收成。”
■莫失莫忘,还是要传
每年中国人的春节回家团聚,算是世界上人口移动最大的“行为艺术”。年复一年,年俗也成了各地民俗民艺的集大成。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好的切入点就是过年。汉声杂志社出版生肖海报书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一个“引子”,一家人一起有事情做,一起贴门神、贴窗花、翻看海报书,了解这一年的生肖故事,一家人一起“除旧布新”。
“这本书为什么要年年做,就是想帮大家温习一点传统的年味。有朋友拿到了,不舍得撕,我反复讲,一定要用起来!一张张撕下来、展开,孩子看到不认识的字儿、画儿,会问,爷爷奶奶就有事情做了。子丑寅卯,神荼郁垒,来龙去脉,讲给他听,这就是传习。”
在黄永松看来,中国人的年画、戏剧,口口相传,都有这个功能。一家人一起,写对子、剪团花、贴年画……分工合作,把家里装扮一新,不但很有成就感,而且通过每一个人的动手,在怡情养性中也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