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意周刊

喜满小河湾

宣金祥

工作生活在城里,平时难得回水乡老家,但春节回乡拜年则是必不可少的“功课”。今年春节虽说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但在严守相关规定的情况下,我还是回老家给父母和乡亲们拜年了。

老家的村名叫百子村,坐落在高邮湖西岸、安徽省天长市万寿镇,白塔河绕村拐了个弯蜿蜒向东,所以也叫小河湾,全村800多户人家,3600口人。故乡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过年时就更多了。今年的春节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一连串的喜事令人兴奋。

“四猴子”住上了“小洋楼”

大年初一,迎新接福之际,四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不绝于耳,而响声“咚咚”的连发礼炮就是不远的“四猴子”家燃放的。

36岁的“四猴子”叫唐春山。他排行老四,四五岁时母亲就去世了,3个哥哥成家后,他和父亲相依在两间破草屋里,日子过得紧巴。因其顽皮瘦小,乡邻们叫他“四猴子”。“小时的‘四猴子’在学校里没啥大出息,初中刚读完就走上社会,外出打工却混出了模样。村里最亮眼的小别墅就是他家。”母亲说。

“‘四猴子’近几年还真是大发了。”父亲接过话茬并道出原委。“四猴子”先是在合肥一家建筑公司做打桩工,后因脑子灵,技术精,同公司签合同承包打桩业务,每年落进他腰包不下30万元。去年,他推倒旧房,在新农村规划点上盖起了农家别墅,盖好后又着实装潢了一番,彩电、电脑、冰箱、空调、太阳能等配齐了。

“老四兄弟,真发了啊!恭喜恭喜!”我由衷地祝福他。

“哪里,哪里,全仗国家政策好!全托大家伙的福啊!”他乐呵呵地回应着。

眼前的“四猴子”一身新衣,精气神十足,全然没了小时候的羸弱,丰足之喜让他彻底改变了境遇。

城里来的拜年人

乡村里的春节,晚辈是一定要先给长辈拜年的。由于家里有90多岁的奶奶健在,族中上门拜年的便一拨又一拨前来。就在奶奶念叨谁来谁还没来时,只见一辆簇新的红色小轿开到家门口。

“是喜旺来了。”父亲说道。

“是隔壁的李喜旺吗?他怎么开上了小车呢?”我充满疑问。

“喜旺一家去年底已搬到市里去了,成了标准的城市人啦。”听了父亲一席话,我恍然大悟。

喜旺今年47岁,曾经因各种原因负债累累,但夫妻俩吃苦耐劳,求变求富。两人先是在天津一皮草加工厂打工,后因勤奋踏实,学成了制作皮货服装手艺,又辗转南下到浙江义乌、海宁等地打工,专门帮人制作出口的高档貂皮大衣,收入颇丰。几年下来,喜旺不仅还完了家里的外债,还在市里置下房产,举家成了“新市民”。

“给老太太、给你们全家拜年了!”大嗓门的喜旺一脸喜气。他拜完年,还约请我们全家到他市里的新房喝乔迁喜酒。

“一定去贺喜!一定去的!”父亲开心地答应道。

听二大爷讲农事

大年初四,父母亲请客吃饭。

中午12点,亲朋们全都上桌了,二大爷才匆忙赶来。一打听,原来他老人家正在钢构大棚地里忙着播种香瓜籽,还请了3个临工帮忙。

二大爷干啥都爱动脑子,特执着,说话也风趣、幽默,种起田来更是一等一的“庄稼把式”。二大爷有3个女儿,都已结婚生子,家里的承包田就他和二大妈侍弄着。

饭桌上,二大爷掰着手指头向大伙“公布”了2020年家里的收入账:香瓜收入2.5万元,外出务工1.8万元,加上棉花、麦稻、油菜等其他收入,全年净赚5.6万多元。

“二哥你真是神人啊,咋忙得过来呢?”邻居王二婶惊羡道。

“咱是既种传统粮棉,又种大棚特经作物,加上错时种植,忙起来并不吃力。去年,咱专门拿出4亩7分田,前茬种早稻,后茬栽香瓜,由于上市早、卖相好,赚了不少钱。另外,农忙时咱回家种田,闲时到市里打工,还能赚些零花钱。”这一下,可打开了二大爷的话匣子。

“人家过年忙,走亲访友,您老却在田里务庄稼,不嫌苦啊?”我问道。

“大侄子,说不苦,那是假话,不过收入还行,人忙点累点也值了,谁叫咱是庄稼人呢。”

“牛年,您家又种了多少大棚香瓜?”

“还是4亩7,面积并没有增加,因为香瓜不好重茬,咱家的田正好可以轮番种植。春节前,我刚从城里打工回来,许多人家的瓜苗都露头了。不过,甭担心,咱专门从城里种子店买来了香瓜营养钵,虽说增加了一点成本,但省工省时,比老式的制钵、搬钵快多啦。去年,咱家搬钵虽迟,上市却比别人家早好几天呢。”

“种田既要舍得投入,还得动脑子讲科学,否则同样是忙田,收入可大不相同!”席间,大舅发出由衷地感慨,亲友们点头赞同。

此时,二大爷端起了酒杯,脸上扬起充实的笑容。

我打心里为乡亲们祈福,衷心祝贺他们牛年运气更好,更加发达。

2021-02-22 宣金祥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920.html 1 喜满小河湾 1,92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