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绳运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民间一项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
最早出现的跳绳史料是汉代画像石上的跳绳图,证明最迟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跳绳活动。
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跳绳运动。据《帝景物略》等一些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北齐皇帝高纬就是一个跳绳高手。当时跳绳者手持长约六尺长的麻绳,手执两端甩动绳子,使麻绳由头上回转于脚下,边转边跳,嘴里还喊着节拍。所谓“两手持绳,拂地而却上”即我们今日的单人跳绳。
隋唐时称跳绳为“透索”。在黄堡窑址发掘的唐代素胎黑花盘盘内底,绘有上身赤裸的跳绳儿童,可见这一种流传于民间的活动在古长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宋朝时称跳绳为“跳索”。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虎头山发现的宋代石窟像中,就有多人跳绳石像。在跳索游戏中,“以长跩丈许,两儿对牵,飞摆不定,令难凝视,若百索然,其实一索也。群儿乘其动时轮跳其上,以能过者为胜。”
明朝时称跳绳为“跳白索”。“跳白索”又称“跳百索”。幽州风土吟书中说:“太平鼓,声咚咚,白光如轮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歌,一童跳入白光中。”这就是现在跳绳中的跳长绳和双人跳。
清人潘荣陆在《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北京元宵节“跳白索”的活动。清代出版的《有益游戏图说》一书中,称跳绳为“绳飞”,大概是由于绳子来回转动,像是在空中飞动,所以得名。
在民国时称为“跳绳”,并于1939年在福建省沙县举行的国民体育表演会,设有跳绳个人表演。这一时期,城乡小学上体育课或课外活动,都开展跳绳运动。
2007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关于跳绳的法则《中国跳绳竞赛规则》,对跳绳的相关名称作了明确的规定。如今,虽然各种体育运动丰富多彩,但是跳绳却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田开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