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术家园

毛泽东诗词的境界

▲张连起

▲《毛主席咏梅词意图》 关山月 作

▲毛泽东书法作品《沁园春·雪》

□主讲人:张连起

主讲人简介:

张连起,全国政协常委,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北京国富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他是人文会计的首倡者和践行者,在会计审计理论和资本市场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曾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编者的话: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首百年岁月,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坚韧不拔的精神、坚贞不屈的品格缔造了这一伟大的政党,并不断带领全国人民迈向伟大复兴的壮丽新征程。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代伟大领袖,其诗词中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所呈现的非凡境界值得我们不断细细品味。本期讲坛邀请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解读毛泽东诗词的境界。

雪中红梅赞,丹心向阳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如果用一个毛泽东诗词意象来描述、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那就是“雪中红梅”。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梅花情有独钟。中南海寓所旁有几株挺拔的红梅,百忙之中,毛泽东总会抽空赏梅,他尤其喜欢在雪天赏梅。雪,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屡屡见之咏之。他所咏之雪,具有崇高的意境和革命情感。如《长征》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就是毛泽东率领红军将士翻越夹金山的真实感受。红梅与雪连在一起的诗句,正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梅花欢喜漫天雪”。

1961年,对中国来说,是个多事之秋,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美欧封锁,苏联反目;国内经济困难,灾害重重。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毛泽东想要表明共产党人的态度和斗志,便酝酿写一首词。同年12月,他在广州筹备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闲暇时,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有感而发,创作了《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在自然界之中,毛泽东对雪最具情结;在百花之中,毛泽东对梅情有独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被看作刚直高洁、不从流俗、冲寒斗雪的傲岸品格的象征,也代表着坚毅、执着和不畏艰险的可贵形象。毛泽东一生恋梅、惜梅、品梅、咏梅,他视梅花为知己,也喜爱用梅花来比拟自己。

毛泽东的咏梅词婉约、轻灵,托物言意。词的开头“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满怀激情、希望和信心:虽然风雨将明媚的春天送走了,但是严冬飞舞的雪花又会把美好的春天迎来。此词结构精致绮美,在塑造梅花形象时,设计了两个特定意境,上阕“飞雪”“百丈冰”,以“雪”“冰”背景反衬对象,使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阕“山花烂漫”,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高洁和至刚无欲的品格。毛泽东在塑造梅花风骨的同时,意在表现共产党人在险恶环境中不惧不馁,在胜利的喜悦中不骄不躁的可贵品质。

《卜算子·咏梅》的上阕描写了梅花所处的环境。“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暮春的风雨送走了春天,严冬的飞雪又把新春迎接回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的生长环境极其险恶,但它却傲然挺立。词的下阕托梅言志。“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虽然俊俏美好,但坦荡无私,甘心作为一个报春的使者,并不想抢占春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旦春回大地,山花烂漫,梅花心满意足,欣然淡出。

而毛泽东诗词中的雪景、雪情更令人叹服。

对江山爱之“雪”。《沁园春·雪》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阕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意蕴交错,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一个“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显示了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接下来的“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写的是虚景,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将“雪”的功勋表现得淋漓尽致,明写“江山”实写“雪”,因为大地已被白雪覆盖。爱“雪”的背后透出的是浓浓的爱国情。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诗人伟大的志向。

民族抱负之“雪”。以《沁园春·雪》为例,“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阕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富于哲理的“雪”。“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还有,“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是几千寒热。”“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风吹。”这些“雪”诗都是富有一定的哲理。

咏叹历史的长远之“雪”。“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人类的历史绵绵不绝,人们终其一生都读不完这部长编。

回望“雪加红梅”意象,赏析毛泽东壮丽诗篇《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梅》,我们能充分感受到毛泽东写下这些诗词的豪情。1945年8月,毛泽东飞赴重庆和谈。他把《沁园春·雪》带往重庆,抄赠给友人。词作在山城流传,轰动一时。很多人慨叹:毛泽东不仅能带兵打仗,还会舞文弄墨、吟诗赋词。114个字《沁园春·雪》所引发的震撼而持续的绝响,其中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伟大领袖的经天纬地。1963年12月,《卜算子·咏梅》公开发表。梅花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与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芬芳高洁相比,被赋予了斗雪傲霜的俏丽形象、乐观的态度、独特的性格和惊人的气度,创出一种新的气象与景观,令人耳目一新、欢欣鼓舞。

我写下这样四句,以此礼赞冬雪红梅:

万里寒风遍地来,为有幽香冻不哀。

梅花傲雪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雄词人间历,日照大旗红

诗词中的大境界

我以为,从三首词能够环视毛泽东亘古未有之大境界:

第一首是《沁园春·长沙》。1925年秋,毛泽东32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惊世之问也是回答,激荡在人们心中,堪称世纪回声。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以伟大事业、伟大实践来回答了这个属于中国的世纪之问。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以其激流勇进、勇毅当先的青春锐气,鼓舞我们攻坚克难、百折不挠。此时,毛泽东心中装着一个“湘江”。

第二首是《沁园春·雪》。毛泽东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沁园春·雪》把北国风光写得宏伟壮阔、大气磅礴,与下阕对历史人物的评点浑然天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赋予雪山雪原以生命活力和人格意志,雄浑气概跃然纸上。下阕聚焦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主人的豪迈理想。全词融景、论、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感情奔放,胸襟放逸,是毛泽东诗词豪放风格的旷古杰作。此时,毛泽东心中装着一个“北国”。

第三首是《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以“小小寰球”起笔,气势恢宏,境界壮阔。在浩瀚无垠的茫茫宇宙中,地球不过是一个小而又小的行星。这种化大为小的空间压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凸显出毛泽东汪洋恣肆的气魄和包容日月的寥廓胸怀。此时,毛泽东胸中装着一个“地球”。

“湘江——北国——地球”,这是我理解毛泽东诗词的三个独特意象与境界脉络。

为什么我们品读毛泽东诗词,不像从历代诗人那里获得的阅读体验?只因为,毛泽东诗词带来的不是小清新,也不是没有“活的身影”的金戈铁马;不是孤寂悲怆,更不是浅唱低吟,而是给我们带来了昂扬向上、趋于大我之境乃至物我两忘的大美气象!

读懂毛泽东诗词,就会读懂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就会读懂我们这个民族坚韧不拔、矢志复兴的精神魂魄,就会读懂20世纪中国大舞台上发生的历史活剧、斗争诗篇。熟记毛泽东诗词,让我们不仅了解和感受伟人的性格、才情和作为,更会对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产生深深地爱戴。

毛泽东的诗词抒发的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山河之色、个人之情,他的诗词里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关于党和人民、人生与哲学、斗争与胜利的思想内涵,是哲学化的诗,也是诗化的哲学;是政治的诗,也是诗的政治。

青山作证。历史作证。人民作证。

毛泽东诗词,浓墨重彩地呈现“三种底色”:天骄情怀、向未来走去、革命家的风采。他的意志如伟岸的高山,心胸如坦荡的原野。

1955年,毛泽东提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现在要和天做斗争了!”只过了三年,便传来捷报。在中国南方,出现了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病的县——江西余江县。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的长篇报道。正在杭州视察工作的毛泽东,看了这天的报纸,睡不着觉了。他“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了两首《七律·送瘟神》: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浮想联翩的毛泽东,目光没有停留在江西的余江县,也没有只停留在中国的版图上面,他似乎已经把整个地球当作一只宇宙飞船,在浩茫的天宇中巡游。单纯的诗句,已不足以表达毛泽东的兴奋。写完《七律·送瘟神》,他又续写了一个后记,说:“灭血吸虫是一场恶战”,“灭疫大有希望”,“我写了两首宣传诗,略等于近来的招贴画,聊为一臂之助”。为诗写后记,这在毛泽东诗词创作中绝无仅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让我们再次想到这首诗的尾联:“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诗词中的大美气象

毛泽东诗词的大美气象,来自五个方面的云水襟怀与江山气度。

一是源于斗争的豪迈气派。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洋溢着理想主义的情怀。“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在这幅山水大画中,众多船只乘风破浪,穿梭往还;矫健的苍鹰在万里长空大秀身段,姿态俊美雄健,动作刚劲有力;鱼儿在清澈的水中信游曼舞、恣意嬉戏——这正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画卷,是意气盎然、生机勃勃的青春画卷,是对未来充满美好期许的历史画卷!

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险恶局面,是“我自岿然不动”的从容镇定;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迷人味道,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热烈景象;面对“高天滚滚寒流急”的形势,诗人感受到的却是“大地微微暖气吹”的气息,直面“暮色苍茫看劲松”之后,是“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

二是源于革命的悲悯情怀。“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吟诵夕阳的诗句很多,比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送飞鸟以极目,怨夕阳之西斜”等,都是惋惜美好时光的短暂。相对毛泽东的“残阳如血”,气象就单薄了许多。将“夕阳”视作“残阳”,凸显它的残缺性,由夕阳余晖联想到血染疆场、血洒征程,并因此而伤感、沉郁,然而又是不屈的、奋起的,成为毛泽东的“专利”。

三是源于历史的恢宏气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是他精神世界的空间包容度。“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他精神世界的时间包容度。

四是源于人民至上的理念。工农兵、人民大众是诗词的绝对主角,是他浓墨重彩尽情讴歌的对象:“百万工农齐踊跃”“十万工农下吉安”“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历史究竟是谁创造的?“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贺新郎·读史》)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五是源于愈挫愈奋的从容气质。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艺术结晶,真实映射了毛泽东的革命生涯,是中国革命史的壮丽画卷,是解读革命文化独特而珍贵的范本。比如《七律·到韶山》,清晰阐释了革命目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人民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才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这首诗高度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牺牲精神,鲜明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政治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

可谓: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雄词人间历,日照大旗红!

毛泽东诗词的现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20多次引用毛泽东诗词。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高度概括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深情阐述中国梦。他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2013年1月1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说道:“这里,我想起毛泽东同志当年写下的词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辉煌成就已载入民族史册,美好未来正召唤着我们去开拓创造。”

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也是在这次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青年毛泽东的远大志向时指出:“年轻的毛泽东同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而“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等诗句,更是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大学。在静园草坪,他认真聆听同学们激情朗诵《沁园春·长沙》。在师生座谈会上,他引用其中的诗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勉励青年学生将青春梦想融入中国梦,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同年9月3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国庆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引用了《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一唱雄鸡天下白”,来比喻新中国的诞生。

在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道:“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毛泽东诗词情有独钟,不仅频繁引用毛泽东诗词,还借此阐述他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和使命担当。

读不尽的毛泽东,道不尽的毛泽东诗词。作为一代伟人领袖,他以其独有的刚健和执著,获得了无限的诗情和灵感,并且让革命家的人格和诗人的气质完美融合,传之久远。

正是:

眼底惊风雨,笔落有雷声。

唤醒蛰龙起,挥剑斩长鲸。

天章作云锦,壮怀世纪情。

红梅傲霜雪,流咏唱复兴!

2021-02-08 张连起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521.html 1 毛泽东诗词的境界 1,52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