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术家园

英雄主义精神不能缺席

云德

崇尚英雄,历来是人类社会普遍遵循的价值理念,也是文艺创作的经典性主题。从盘古开天、精卫填海到仓颉造字,从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到创世纪,文艺自口头传诵至文字、影像记载的全过程,颂扬英雄早已成为惯例与传统。许许多多的历史名流、英烈传奇和不计其数的虚构英雄形象都曾依托文艺作品的广泛传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成长道路,培育出大众审美中萦绕不去的英雄情结。

然而,当下令人忧心的是,创作中非英雄化或者将英雄人物粗鄙化的倾向却尾大不掉地蔓延着。有的以反高大全为幌子刻意塑造痞子化、流氓式的英雄,有的把英雄作为嘲弄对象专肆渲染他们的虚伪与狡黠,有的把恶魔与英雄相混淆突出表现混世魔王身上的英雄豪气,有的存心描写落寞英雄的窝囊气和英雄成长的偶然性。此外,还有一些作品把英雄与普通人对立起来,以展示琐屑生活和卑微人生作为自己的创作主旨,或者只关注“小时代”里的那些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新新人类”,这与崇尚英雄主义的时代精神渐行渐远,与社会涵育大众文化自信的努力背道而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英雄就是特定时代价值取向的体现者和引领者。在古今中外文艺创作的舞台上,英雄主义从来不会也不应该离场。诸如《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红岩》《红旗谱》《烈火金刚》《林海雪原》《谁是最可爱的人》《雷锋之歌》《焦裕禄》《高山下的花环》《长征》《亮剑》《血战台儿庄》《神曲》《巨人传》《三个火枪手》《九三年》《战争与和平》《青年近卫军》《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老人与海》《寻找大兵瑞恩》《钢锯岭》《敦刻尔克》等等,英雄主义精神都是这些作品经典流传的最鲜明标识,人们对其中诸多的英雄形象皆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历史如是,社会主义时代尤其如此。“人民与英雄”更是文艺创作中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福祉的宗旨,决定了社会主义事业必是人民大众共同的事业,人民不仅是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因而,社会主义文艺就其本质而言是人民大众的文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讴歌人民创造历史的英雄壮举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永恒主题。人民作为生动鲜活的历史活剧的“剧中人”和“剧作者”,人民所“创编”的历史活剧,永远是文艺创作生产的源头活水。这里所说的英雄不是那些使气斗狠、快意恩仇的莽汉子,不是那些好大喜功、任意妄为的空谈家,不是那些朝秦暮楚、随波逐流的变色龙。真正的英雄来自人民、起于蓬蒿,他们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超常能力、过人智慧和忘我精神,或在关键时刻发挥巨大作用,或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或在平凡中创造不凡业绩,为民族解放、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作出了重大贡献,是真正的民族脊梁。他们可以是个人、团队,也可能是一个群体,比如像抗击各类自然灾害中涌现出来的英雄集体、像新冠肺炎疫情中逆行进入武汉的医务人员和志愿者等,他们是平民英模的杰出代表与楷模,是中华民族最闪亮的精神坐标。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尤其是英雄模范人物创造历史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奋发精神,不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史诗,努力满足人民大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享受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要求和价值体现。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奋进中的人民需要英雄主义精神来鼓舞。尤其在某些重大历史关头,大敌当前、不畏牺牲的豪气,藐视艰险、敢于胜利的气概,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韧性,殚精竭虑、兢兢业业的坚守,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奉献,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正能量。文艺要传递且褒扬这样的高尚精神品德,就理所当然地需要讴歌人民、礼赞英雄,以培根铸魂、凝聚民心;理所当然地需要开掘隐藏在民众心理结构深处的英雄情怀,将自我的理想投射于英雄形象,以审美方式补偿人们现实生活中未能实现的英雄梦,这是文艺的使命所在。因此,真正有担当有情怀的英雄礼赞绝不可能是虚伪和廉价的吹捧,而是源于生活、带着浓厚情感的真诚讴歌。因为,只有发自内心感动富有真情实感的表达,只有塑造出有生命质感且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才会真实可信,才能感动并影响文艺受众。进而言之,我们在倡导书写英雄的时候,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概念化、模式化倾向。因为任何标签式的表达方式都是虚假的,是毫无职业操守的敷衍塞责,其结果只能让文艺蒙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把人民和英雄作为抽象的符号,进行概念化口号化处理,艺术形象就会干瘪,就会“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就不可能产生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文艺要想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就必须强化时代担当,成为社会风气的先行者;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讴歌人民、礼赞英雄,作为天经地义的光荣职责;必须自觉地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决抵制各种低俗庸俗媚俗之风,为文艺创作灌注更加充盈的时代精神和昂扬的社会正气。完成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带着真情与真心,在生活的第一线去感受时代脉搏、激发创作灵感,聆听时代前行的足音,回应社会进步的呼唤,以真正体味人民大众内心的渴求、焦虑和企盼;一定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血管里流淌着炽爱人民、崇尚英雄的热血,笔管里传达出人民的渴望与心声,切实成为社会的书记官和时代的良心;一定要用发自内心的、个性化的真诚独特的艺术表达,融入时代激流,展现人民风采,塑造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为作品创设恒久的艺术生命,经得起审美与历史的双重检验。只有如此,讴歌英雄主义的主旋律创作,才能称得上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才能真正地走进人民大众的内心,产生切实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影响,激励和鼓舞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继续奋斗的热情,实现掌声与口碑同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一个风云激荡、开疆辟土、昂扬奋进的时代,英雄主义精神绝对不能缺席!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

2021-02-08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517.html 1 英雄主义精神不能缺席 1,51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