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宝藏

中国农业文化的缩影

——兼谈《耕织图》中的耕牛形象

《耕织图》(局部)

《耕织图》(局部)

刘洁

中国人对牛的热爱源于深植于中华大地历经千年的农耕文明,牛作为重要的生产工具被赋予勤劳、奋进的象征意义,古今文人墨客对牛更是青睐有加。中国绘画作品中对牛也多有描绘,在对牛不同神态把握中颇具识别度的当属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和李唐的《百牛图》。唐代戴嵩的《斗牛图》则把牛的生命张力和野性力量以富于动态感的构图呈现于画卷。“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牧童与牛成为中国文化对牛认知中密不可分的元素。无论是南宋李迪著名的《风雨牧归图》,还是近代李可染的《孺子牛》,都将牛与人类和谐生存,并为人类服务的情形通过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表现出来。

水墨作为中国画的语言对牛的刻画重在神态与精神的体现,不求写实但求生动。《耕织图》指的是内容题材,主要包括农耕和蚕桑两部分劳动场面的画面记录。明末随着西方宗教版画传入中国,至清代康乾时期,宫廷对西洋绘画的技法十分推崇,一方面与当时的一部分传教士群体成为宫廷画家中的成员有关,另一方面一些本土的宫廷画家也开始在吸取西画技法的基础上,积极在自己的作品中进行尝试。尽管中国的古籍插图多为雕版刻印的产物,且这一印刷方式成为中国古代印书的主流,但依然有别于西方版画中注意景物透视,注重细部线条刻画的版画创作方式。《佩文斋耕织图》(御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版画作品。

当时,康熙帝十分喜爱指导宫廷画家进行命题创作,《耕织图》就是他主持进行创作的。1689年,康熙南巡,在进献的藏书中有《耕织图》。由于康熙帝本人对西方的格物之学等西学知识比较感兴趣,因此对能够灵活运用西画技法中透视法的焦秉贞十分赞赏。康熙于是下令内廷供奉焦秉贞根据原意另绘耕图、织图,并附有他本人的序言和绝句。该版本耕织图运用西洋焦点透视法绘本工细雅丽。

康熙三十五年(1696),由当朝木刻家朱圭、梅裕凤奉旨镌版的《耕织图》初刻刊印。《国朝院画录》对焦秉贞的绘画创作有这样一段记载:“康熙己巳春,偶临董其昌《池上篇》,命钦天监五官焦秉贞取其诗中画意。古人尝赞画者曰落笔成蝇,曰寸人豆马,曰画家四圣,曰虎头三绝,往往不已。焦秉贞素按七政之躔度,五形之远近,所以危峰叠嶂中,分咫尺之万里,岂止于手握双笔,故书而记之。”当时任从六品官的焦秉贞与南怀仁等传教士或有接触,可能还参与过天文仪器与时宪历的《春牛图》绘制,受到这一影响,他在自己的创作中逐渐将透视法与界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融合。

在这一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佩文斋耕织图》。与南宋楼璹绘制的《耕织图》、明代邝潘绘制的《便民图纂》相比较,焦秉贞所绘组画有着鲜明的西洋透视画法风格。

焦氏《耕织图》绢本共46幅,是依据楼璹画作进行的二次创作。画中的人物、房屋、动物等均按照远近比例画出前后关系,有的还使用了阴影。最重要的是焦秉贞的这套作品深受康熙帝的喜爱,并亲自为其作序,每幅都有题诗,且指示将该套图的镌版流传“以示子孙臣庶,俾知粒食维艰,授衣非易。”末幅款云“臣焦秉贞恭画”,下有“臣焦秉贞”一印。每幅上方宣德笺本圣祖仁皇帝御题句,前有“渊鉴斋”一玺,后有“康熙宸翰”“保合太和”二玺。前副页为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文,序前有“佩文斋”一玺,后题“康熙三十五年春二月社日题并书”,有“康熙宸翰”与“稽古右文之章”二玺,原藏故宫养心殿。

另一主要版本是《康熙御制耕织图》清康熙三十五年内府刻本46幅,上诗下图,上题康熙御制七言诗,诗前有“渊鉴斋”印,诗后为“康熙宸翰”“保合太和”二印。画上空白处均刻楼璹原诗。“祭神”与“成衣”画上均刻有“钦天监五官臣焦秉贞画,鸿胪寺序班臣朱圭镌”字样。前副页有序,与焦秉贞绘本同。此本流传甚广,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及海内外多处藏书机构均有收藏。

除黑白色的刻本外,还有套印本流传于世。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均藏有一种清代中期的朱墨套印本。

其中耕图一部分不仅有形态与表情各异的劳动者形象,最为生动的主角当属耕牛。图中题诗依然延续了南宋楼璹《耕织图》的内容。耕图二名为:“耕”,有题诗云:“东皋一犁雨,布谷初催耕,绿野暗春晓,鸟犍苦肩赪,我衔劝农字,杖策东郊行,永怀历山下,往事关圣情。”在春光明媚的初春时节,历山下的农民趁着好光景带着耕牛于郊野之中开始耕田,开启一年的农事。农民一边用竹鞭驱赶着耕牛加快犁地的步伐,一边认真地踩着犁铧掌握方向。图中耕牛充满了力量,两只尖尖的角深深地背向身后,目光坚毅直视前方。刻版对耕牛毛发地雕琢细致而富有层次感,近景对田壑的处理使用弯曲错落的笔触,远景中树木与茅舍依画面中陆地对水面的划分,形成了多重空间,已将中国传统绘画的二维呈现出四层透视空间。

耕图三名为:“耙耨”。画中主要刻画的是雨中耕种的场景。题诗云:“雨笠冒宿雾,风蓑拥春寒,破块得甘霔,啮塍浸微澜,泥深四蹄重,日暮两股酸,谓彼牛后人,着鞭无作难。”此图分景技法与图二相似,只是选取了微风细雨中的春耕图景。农夫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微微细雨恰恰是帮助种子发芽的好天气,然而耕牛却依然淋在雨中,毛的细微变化似乎在告诉观者它已经全身湿透,在一步一滑地前进。农夫并没有挥动竹杖,而是手持竹杖平静地站在犁铧上,尽管被雨水浸透的田间泥泞难行,一只前蹄的着重描绘却传达了耕牛不畏困难,“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性情特点。

耕图四名为:“耖”,题诗云:“脱袴下田中,盎浆着滕尾,巡行遍畦畛,扶耖均泥滓,迟迟春日斜,杳杳樵歌起,薄暮佩牛归,共浴前溪水。”此图以耕种工具为名,描绘的是薄暮之下即将结束一天劳作的场面。十分可爱的是,除却田里的耕牛,不远处还有一只牛望向田里,它身背一个牧童,这牧童或许是画中人物的孩子也可能是孙辈。人与牛在自然场景中的和谐共处,“共浴前溪水”一起劳动、一同回家,充分说明牛不仅是农事中重要的生产工具,更是与人类朝夕相伴的亲密伙伴。

耕图五题为:“碌碡”。有诗云:“力田巧机事,利器由心匠,翩翩转圜枢,衮衮鸣翠浪,三春欲尽头,万顷平如掌,渐暄牛已喘,长怀丙丞相。”题目虽为介绍农事工具,但内容还是来表达农民耕作的场景和牛辛勤劳作的状态。眼看春天这个播种的好季节即将过去,农民要抓紧播种才能获得一年的好收成。诗的最后一句是关于牛的典故,据《汉书·丙吉传》记载:暮春时节,一天丙吉外出,遇到行人斗殴,其中一人头破血流,横尸路边。他却不闻不问,驱车而过。过了一会儿,当他看到一位老农赶的牛步履蹒跚、气喘吁吁时,丙吉却马上让车夫停车询问缘由。他的下属表示十分不解,问丙吉何以如此重畜轻人?丙吉回答说:“丞相是国家的高级官员,所关心的应当是国家大事。行人斗殴,有京兆尹等地方官处理即可,无需一国之相亲理,我只要适时考察地方官的政绩,有功则赏、有罪则罚就可以了。而问牛的事则不同,现在是春天,天气还不应该太热,如果那牛是因为天太热而喘息,那今天的天气就不太正常,农事势必会受到影响。”农业是事关国家和百姓安危的大事,农事如果不好,势必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丙吉问牛而不问人,说明他从国家大局着眼,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牛是农耕文明的象征,中国千百年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事是历朝历代高层所关注的大事。

(作者系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2021-02-04 刘洁 ——兼谈《耕织图》中的耕牛形象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362.html 1 中国农业文化的缩影 1,36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