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生态周刊

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

我国旱地农业技术已居世界前列

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旱地种出玉露香梨

本报记者 高志民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干旱缺水地区,以占全国51%的耕地面积、19%的水资源,生产了占全国58%的粮食,这意味着我国旱地农业技术已居世界前列。”

在日前举行的“旱地农业创新发展报告会”上,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旱地农业学科首席研究员梅旭荣表示。

“我国旱地农业,包括黄淮海、东四盟,两个粮食主产区,也包括八百里秦川这些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这里是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也是生态脆弱区和贫困人口聚集区。”梅旭荣介绍说。

旱地农业的突出问题就是“低产田”和“低产天”。不仅干旱,而且冰雹灾害也很多。

“中国农科院一直致力于旱地研究工作,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农科院先后承担农业部、科技部和地方政府下达的旱地农业研究项目140余项,经过几十年的创新研究,丰富和发展了旱地农业理论,突破了系列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了不同区域的综合技术模式,取得了累累硕果。”梅旭荣介绍说。

梅旭荣透露,如果单从试验示范区的研究结果来看,我国旱地农业水分利用效率领先全球。比如小麦,国际平均水平生产一吨粮耗水大概是1100-1200立方米,我国800多立方米。他表示,中国旱地农业发展水平单从技术指标来看,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通过这几年推广一系列的技术措施,目前我国旱地农业区自然降水利用率基本达到65%左右,这个数据在2000年以前是56%。在项目示范区提高到了70%以上,而全球自然降水利用率大概是在50%左右。

“全国70%以上的牛羊肉,60%的温带水果、58%左右的粮食都产自这个地区,这些数字背后有令人深思的问题,就是缺水的地区给不缺水的地区生产粮食。”梅旭荣认为,由于科技的进步,“湖广熟,天下足”“京杭大运河漕运”等中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调”彻底成了历史,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出现了“北粮南运”的大逆转。

但梅旭荣同时强调,“北粮南运”也带来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从水资源匮乏的北方地区向水资源充沛的南方地区调粮,长此以往,对资源配置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

“虽然这样一个生产力布局的形成有其合理性”。梅旭荣分析,北方干旱缺水地区日照足、温差大,有利于生殖生长。但是从低碳角度,大量粮食调到南方,水又送到北方,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大背景下,又带来一个“碳足迹”的计算问题。

梅旭荣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将以深度节水和极限节水为主攻方向,重点揭示旱地海绵田定向培育机制和旱地特色作物节水提质机理,突破旱地海绵田营造、绿色覆盖抑蒸、水肥协同提质、种养一体化和农田系统生态化重构等关键技术,研制智慧集雨补灌系统、新型多功能抗旱制剂、生物可降解地膜新材料等系列产品,形成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偏旱区农业聚水保土增效技术模式。

2021-02-04 高志民 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341.html 1 我国旱地农业技术已居世界前列 1,34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