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生态周刊

基础元器件产业大而不强

新政策求解“卡脖子”难题

本报记者 王硕

中国已成为全球电子元器件第一大生产国,但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1月29日出台《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着力推动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实现突破。

电子元器件是支撑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电子元器件已渗透至社会经济的每个角落,广泛应用于智能终端、汽车电子、5G通信、物联网以及航空航天、能源交通、军事装备等领域,发挥着关键的基础作用。

中国已是全球电子元器件第一大生产国。2019年中国电子元器件产业整体销售收入超过1.86万亿元,企业数量数万家,大部分产品产销量均居全球领先地位。

但是,我国基础元器件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表示,这主要表现在企业整体实力偏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骨干企业匮乏等方面。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业化能力,中国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以被称为“电子工业大米”的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为例,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秘书长古群介绍,每台iPhone手机平均使用MLCC数量超过1000只,每座通信基站使用量超过6000只,每辆新能源汽车使用量超过1万只。但国产MLCC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于4%。在5G基站领域,国产MLCC产品仅实现小批量试用,与国外差距达到10年以上。

再比如,在高端片式阻容感、射频滤波器、高速连接器、光电子器件等方面,中国产品还难以有效满足下游整机市场需求。这些也成为威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卡脖子”问题。

1月29日出台的行动计划则是旨在解决上述问题。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子河解释说,计划以重大产业发展急需、应用前景较为明朗、有望取得阶段性突破的若干电子元器件产品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例如提出到2023年,争取在射频滤波器、高速连接器、多层陶瓷电容器等产品领域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专利布局更加完善。

计划明确要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同时,强化应用牵引,在5G、新能源汽车关键领域,着力优化采购模式,倡导优质廉价,规避市场非理性行为,推动电子元器件差异化应用,以系统性创新弥补局部或单点不足。为解决电子元器件行业散而小等问题,提出应建立沟通机制,加强协同配合,适时推动产业主体集中与区域集聚等。

行动计划还提出增强电子元器件行业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的保障能力。

杨旭东表示,将加强与电子材料行业、电子专用设备行业的沟通联系,依托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等政策,共同促进产业生态体系建设。

2021-02-04 王硕 基础元器件产业大而不强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340.html 1 新政策求解“卡脖子”难题 1,34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