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
近来,一部以我的故乡宁夏西海固为大背景的暖剧在荧屏热播,那就是《山海情》。很少看电视剧的我,也抱着手机,在学习强国上跟踪观看。剧中的每一位人物,都是那么亲切,让我重新打量那片土地,那片土地上的大美,也让我对“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对“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有了新的理解。
该剧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海固人民在国家移民政策和扶贫政策的号召下,在福建各行各业干部和专家的对口帮扶下,攻坚克难,通过20多年艰苦劳动将贺兰山下昔日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金沙滩”的故事。是一部中国式脱贫的真实写照。
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同时也是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宁夏,对闽宁村和宁夏的发展做出顶层设计。他对这块地方有着特殊的牵挂,2016年他又踏上这块土地,回忆了20年前在福建工作时直接推动闽宁合作的情景。他说,1997年我来到这里,被当地的贫困状态震撼了,下决心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福建和宁夏开展对口帮扶。那时,重点实施了“移民吊庄”工程,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那些地方的群众搬迁到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建起了闽宁村。20年来,闽宁村发展成了闽宁镇,你们的收入也从当年的人均500元增加到现在的1万多元,将近20倍。看到你们开始过上好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感到很欣慰。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祝愿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好,宁夏脱贫奔小康的目标早日实现。
在银川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必须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开拓进取齐攻坚,山海携手奔小康。在移民政策的正确引导下,一批批生活在西海固淳朴的老百姓,离开了那块靠天吃饭养活不了他们的故土,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来到一片荒漠的贺兰山下,积极投入劳动,克服重重困难,用西北人特有的憨实和坚韧将那块飞沙走石的荒漠建设成为今天富庶美丽的闽宁镇。
《山海情》系“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作品创作展播活动”内容之一。据了解,开播仅两天热度就到达四位数,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追捧,收视率在省级卫视里名列前茅。
该剧的成功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源头活水滋养的结果。无论是在中国扶贫史还是在世界扶贫史上,“闽宁模式”都堪为样板。
“闽宁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华文化整体观的生动写照,是守望相助美德在新时代的诗意绽放。
“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凡是人,皆须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把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视为亲人,就像《礼运大同篇》中所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种伟大的传统到了社会主义时期变成了东西部的对口支援,变成了“闽宁模式”。
《山海情》把中华文化中“天下为公”的思想,把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和利他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大爱演义,让这部连续剧一经问世就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视率,备受业内关注。
在刚刚农校毕业的年轻村干部马德福,外柔内刚西北女孩李水花、麦苗、秀儿,福建扶贫干部陈县长、凌教授,村主任马喊水、村民大有叔、年轻创业者马得宝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勤劳质朴、苦干实干、坚持不懈的优秀品格,同时也看到了中华文化中“仁者爱人”在他们身上的生动绽放。
山海相望,情义相连。闽宁对口支援让南北地理和百姓的心连为一体,是大同精神的折射,也是《弟子规》里面讲的“天同覆,地同载”的天地精神的折射。
纵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我们看到中华文化是由一个字贯穿下来的,那就是爱。这种爱体现在《大学》里面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善的途径就是“亲民”,“止于至善”离开了亲民是无法完成的。
这是一部非常富有烟火气和生活气息的电视剧,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让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从这种文化中得到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这是一种只有中华民族才拥有的温暖、诗意和美好。这个山,这个海即是具象的山和海,也是象征性的山和海。《山海情》中的“情”是人情也是恩情,是一种来自对人、对生命价值正确理解基础上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艺的展现。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统领下,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才能够完美结合。
相信闽宁扶贫模式一定会为世界扶贫树立样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非常鲜活的影视作品,同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鲜活的影视作品。
(作者系宁夏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