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丽丽
作为舞者,舞台上灯一亮,就要展现最好的自己。芭蕾是美丽的,但在美丽之前则是苦痛和艰辛。美丽的花朵都是用辛劳的汗水浇灌的,只有持之以恒的付出才会换来收获。攀登艺术高峰同样需要无数的付出和牺牲,需要不懈的拼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展开了宏伟的蓝图,在建成文化强国的征程上,我们应当不怕苦不怕累,不断向艺术高峰攀登。
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优秀的作品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打造优秀的原创作品,不但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更需要脚踏实地,倾注感情,用“工匠精神”进行创作。从内容上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越来越成为文艺界的共识。让艺术深入生活,创作人员要重视对生活的体验,要细心观察和体会生活,同时敢于创造和尝试,让作品有独创性、艺术性,成为能反映这个时代、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从形式上看,舞蹈家们在努力拓宽舞台创作形式上的可能性,这与创作理念上的创新、观众欣赏要求的日益增高相关。不过,舞蹈创作不是编导的孤芳自赏,不能以编导个人喜好为唯一主导,不能强迫观众去接受编导自认为有个性、有高度的作品。特别是在对经典作品进行创作改编的时候,必须尊重原著、要将自己的创作放在那个已经非常扎实、非常深厚的土壤里,再结合舞蹈的创作规律去改编、去创新。
文艺精品的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反复地打磨修改。比如一部芭蕾舞剧从选题、诞生到不断完善、最终变成老百姓喜闻乐见、常演不衰的艺术精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间凝聚了一大批主创及主演团队的智慧和心血。上海芭蕾舞团自建团以来,始终在努力探索如何让中国芭蕾在海派文化的滋养下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以打造符合时代审美的作品为己任,让世界观众通过欣赏中国芭蕾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多年来,我们的原创作品涵盖了多种多样的题材,选材范围包括历史传记、人物传记、世界名著、神话传说、当代社会生活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创作模式,有本土制造,也有国际合作。我们曾经将鲁迅、巴金、曹禺等名家的文学作品搬上芭蕾舞台,实现文学与芭蕾的对话。此外也与各领域的文化大家合作:黄佐临、叶纯之、何占豪、皮尔·卡丹、嘉雅·依布拉欣、曹路生、王安忆等,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让舞蹈作品有了扎实的文学根基。
2018年,上芭推出了原创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它的身上凝聚了这一代上芭艺术家对打造新时代红色经典的决心。今天观众们的审美一定是与过去不同的,他们对艺术有更多的期待,对作品的品质有更高的要求。用芭蕾舞来“复述”故事注定不会有吸引力,特别是面对革命题材、历史题材这类与今天生活有强烈距离感的故事。我们必须要开放思路,去寻找一种更贴近当代审美的表现方式。很庆幸,这个时代赋予了舞蹈创作的活力和力量,更给予了包容与厚爱。正因如此,我们才能自信地迈出创作的步伐,去大胆探索、大胆创造,在《闪闪的红星》中做了很多尝试,包括叙事结构、舞台视觉等。通过这次创作,我们对新时代下如何进行舞蹈创作、如何让我们的作品更好地担起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与思考。创作高品质的舞台精品是舞蹈创作的一个坚定方向,需要更多地拓宽思路、解放艺术生产力,这也要求舞蹈工作者们自身的创新能力、品鉴能力不断提高。
在创作高品质舞台精品的同时,舞蹈工作者也有责任提升大众对舞蹈艺术的鉴赏能力,通过艺术普及教育等手段、通过不断推出好作品,以及各种惠民政策去引导观众。记得2020年2月1日,上芭圆满完成美国巡演任务返沪后,经过14天的自我隔离,于2月17日全面复工。通过“云演出”“云直播”的操作模式,将各大经典芭蕾舞剧片段、新创芭蕾作品、基训课等第一时间在官方抖音号及各大媒体直播平台进行推送。在复工期间拍摄的“口罩芭蕾”公益宣传照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10种语言在全球传播。
自2017年开始,上芭启动了公益项目“芭蕾公益公开课”,甫一开课就火爆芭蕾圈。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芭蕾公益公开课”暂停了线下授课模式,开启线上课堂,并在云上直播。由我亲自授课,首席明星吴虎生、范晓枫,主要演员戚冰雪等上芭演员现场示范,直播课上还邀请专业主持人现场导赏,不断扩充“干货”内容和丰富度。通过多个线上平台直播,3期直播收看人次超200万。很多人说我们“出圈”成功、圈粉无数,我们也感到通过这些创新举措,在为公众提供了多层次多样化文化服务的同时,也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收获了很多感动。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上芭的“传家宝”《白毛女》,修改打磨后的《闪闪的红星》,以及全新创排的红色芭蕾舞剧《宝塔山下的秧歌》都将陆续与观众见面。作为当代芭蕾艺术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为民族英魂的赞颂、红色情怀的延续、革命传统的继承、中国精神的弘扬献出自己的力量,让过去的、历史的故事和情怀在芭蕾舞蹈艺术里再生,让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生活背景的观众通过我们的创作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力量与分量,也感受到芭蕾工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赞颂和热爱,希望我们的作品能够为国家和时代带来美好的景象。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芭蕾舞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