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人:
李浩英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教育,其实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积极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多问题孩子,不是由智力问题造成的,而是受不良的家庭生态环境所致。所以,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关系,是家庭教育开展的基石。
——编者
在理性和感性的交织中爱孩子
马喆
一天早晨,先生给我打来电话恼羞成怒地吼道:“臭小子又给我惹祸了。班主任老师打电话说他把同学推倒在地,同学头磕破了正送往医院,让我们也赶过去。”
“宝儿怎么样?”我惴惴不安地问道。
“都啥时候了,还有工夫管他。让兔崽子在学校待着,好好给我反思反思。等晚上回去看我怎么收拾他。”爸爸说。
“不行,我得去学校看看宝儿,你先去。”我也担心孩子。
“你赶紧给我往医院赶!”电话那头爸爸继续歇斯底里地喊着……
这段对话很容易让人感受到爸爸与妈妈遇到问题时思维、表达、处理方式的不同。虽然这很难断定是非对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似乎爸爸们更赞成“赶去医院”的说法,妈妈们在仔细思量之后更愿意选择“去学校看看”。
这不仅让我想起了《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一书。书中提出了一个十分形象有趣的理论——男人和女人的思维模式、行为准则天生不同,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在生活中也不难发现:男人思维偏向理性,通常为直线型思维。而女人的思维偏重感性,通常是曲线思维。男人更看重行动,女人更关注内在感受。所以在面对和解决问题时,男人善于就事论事,直奔主题,就像对话中的爸爸再三强调要直接、立刻处理“突发事故”所造成的结果。女人往往更善于捕捉自己及他人的情感体验,寻求或给予情感支持,而非直接解决问题。
但是接下来故事的发展,却出现了转折——
放下电话后,我直奔学校门口,门卫帮忙给老师传了话。不一会儿数学老师领着孩子从教学楼里走了出来。只见小宝背着书包,低着头,怯生生地挪着脚步走到我跟前。老师赶忙上前一步说:“今天这事不完全怪小宝,是同学……”没等老师把话说完,我一把将小宝拉进怀里,小小的身体,在妈妈怀里不停地抖动着。我低声在小宝耳边说:“宝儿不怕,无论发生什么妈妈都在你身边守护你。”话音刚落,小宝号啕大哭起来,妈妈俯下身紧紧地抱着小宝。过了好一会儿,妈妈帮小宝擦干了眼泪说:“宝儿,妈妈带你去医院看看受伤的同学好吗?”小宝使劲点点头。
去医院的路上,听着小宝描述着那惊心动魄的时刻,妈妈真诚地与小宝交换了意见:“虽然这件事责任不在你,但是必定同学是因为你才受伤了。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勇敢面对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如果换作受伤的人是你,又会怎样呢?”
到了医院,小宝主动向同学的家长鞠躬以示赔礼道歉,同学的妈妈也表示是错怪了小宝。小宝又走到同学面前给了他一个紧紧的拥抱,两个小男子汉哭了起来。
回到家,爸爸将小宝带进书房,妈妈顿时忐忑不安起来,怕他“收拾他”。可是,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爸爸摸着小宝的头,和蔼地和孩子分析了冲突发生的原因,并教会他处理伙伴关系的方法。小宝认真地点着头应答,父子俩会心地笑了。
可以看出,男人的理性与女人的感性并非水乳不容。理性需要感性的温柔,感性同样需要理性的坚定。其实,任何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都不可能只有理性或者只有感性的一面,特别是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要学会在感性的爱中理性地把握原则与尺度,做到“温柔地坚定”。而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双方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共同体亦应如此。
父母如何在理性和感性交织中学会爱孩子,处理好教育中的各种关系?
了解差异。两个有着不同家庭背景、气质性格、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人从芸芸众生中相遇,恐怕很难用几个月、几年的时间真正了解彼此。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著名的三山实验,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特点。虽说实验广受批评,值得借鉴的是很多时候包括我们成人又何尝不是站在某一个角度(甚或自我的角度)了解看待某个人,某件事。如果愿意,不妨放下偏见、卸下面具,带着一份“好奇”,重新开启“探究”的旅程;带着一份“执念”,学会构建“求同存异”的模式。《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家庭生活、婚姻、家庭教育。
顺势补台。补台一般运用在职场中,是指帮助别人把事情做好。企业、单位如此,一个家庭更应如此。遗憾的是中国的很多家庭成员之间更善于拆台。拆台的原因多半是个人情感、各自利益驱动。令人倍感滑稽的是父母们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也会相互拆台,嘴里说着“都是为了孩子好”,实际带给孩子是加倍的伤害。更有甚者,其拆台的目的只为让孩子坚信自己付出的更多,以此博得孩子更多的爱与信任,却不知道这么做不仅让孩子缺乏安全感,更教会孩子自私狭隘、抱怨逃避。补台并非很难做到,懂得换位思考、学会倾听沟通、达成协作共识,遵守大局原则(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人生长远规划),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总结经验,便很容易形成默契。
恰当回避。家教协作中也要懂得及时退出。当遇到确实棘手而难以处理的问题,当对方(特别是孩子)的情绪因某个人而异常冲动,当我们很容易被卷入到某一事件并诱发不良情绪,不妨选择回避,选择更合适的一方解决问题。例如,妈妈因为工作、身体等问题的困扰,很难平和自己的情绪时,不妨求助或放手给爸爸。懂得回避不是逃避,是爱自己的表现,爱自己才有能力真爱他人。
[作者单位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教育局]
“动静结合”处理家庭教育矛盾
刘征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五年级的小涛(化名),最近因为爱玩游戏,几次不写家庭作业,导致家长被老师约谈。老师希望父母在家能教育引导孩子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被约谈的当天晚上,父母就对小涛一顿训斥,并告诉他“不完成作业,就不许吃饭”。可是,小涛的奶奶却走过来说:“人是铁,饭是钢。孩子正在长身体,怎么能不让吃饭呢?先吃饭再说!”一场因教育问题而引发的家庭矛盾一触即发。
现在孩子的家庭教育基本上都是“2+2”模式,即父母生,老人管,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难免引发矛盾。在面对家庭矛盾时,双方若急于争执,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还容易给孩子造成“钻空子”的机会。
其实,因孩子的学业问题而引发的家庭战争困扰着很多家长。家庭中的每个成人都想对成长中的孩子教育“支招”,希望孩子能吸取经验少走弯路,成长得更好。但是,因为教育时机、理念的差异,对孩子教育的理念与做法也有所不同,这就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中的矛盾。在这种情形下,家庭中不妨围绕孩子的问题展开一场“动静结合”的教育合作。
何为动?简言之,就是围绕孩子而开展的家庭教育活动。孩子是家庭教育中的主体,更是引发许多矛盾的核心,这就需要父母在家庭中尽到自己的职责,切实履行监护人的义务,并组织其身边的人一起开展一次家庭活动,如外出郊游、邀请同学做客、亲子阅读等活动。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活动中要让全家一起参与,特别是孩子的隔代人,因为他们对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很多理解还停留在自己的孩子几十年前的样子,对于今天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什么样,不一定能透彻地理解,更不会从儿童科学成长及教育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家庭活动中,通过观察,长辈和父母一起发现孩子的问题,才能寻求教育意见的统一。这个案例中,在孩子玩游戏这个问题上,孩子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也要进行反思。正确的做法应是言传身教,身教在先,言教在后,让孩子从内心认同。首先,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家长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修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素质。因为真正的教育是在自然流露中进行的。
静以处之。首先,在家庭达成统一意见前,先不要急于处理,要冷静对待,暂缓交锋。此案例中,孩子的奶奶从“长身体”的角度提了自己的看法。如果家长急于分辩,一场家庭教育之争将不可避免,孩子的问题将会被暂时搁置,导致了“偏离目标”的问题出现。其次,如果父母长时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失了“父母角色”,没有起到应尽的职责,这时更需要“静观”,在观察中找到与孩子沟通的渠道,走进孩子的内心,多与孩子聊聊天,切实解决孩子的成长问题。当今的家庭形态中,有的是男性因为忙于工作从而缺失了孩子的教育,有的是女性忙于二胎而忽略了老大的教育,或者直接推给了隔代人。缺少父亲(母亲)陪伴的孩子,往往在性格和行为上都存在着极大的缺失,这就需要家庭中的父母重回教育主力军的角色,避免家庭出现“角色缺失教育”。
教育是一个很慢很慢的过程,情感与理性交织在一起,矛盾自然少不了。在处理孩子的教育时,既需要创造活动,在活动中沟通心灵,更需要“静”的智慧,心平气和地寻求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
家庭教育重在营造良好家庭气候
赵忠心
(一)
现在的年轻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培养教育,舍得花钱花时间。在很多家庭中,孩子的培养教育经费,大大超过了成人的消费水平。家长的业余时间,大部分也都花在孩子的培养教育上,且无怨无悔。家长这种为孩子发展舍得付出的精神令人感动。但是,让人感到不放心的是,年轻夫妇在家庭环境的精神文化建设上却不是很走心。尤其是80后、90后夫妻,为一点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诸如抽屉关没关上,衣服、鞋袜胡乱扔,锅碗洗没洗干净等,动辄发脾气、拌嘴吵架,甚至大打出手。
在“鸡娃”的教育环境中,有的夫妻俩在吵嘴打架、吵嚷着闹离婚的档口上,竟然还没有忘记、放弃孩子的管教,一个劲儿地催促孩子写作业——“别回头看!这不关你的事,好好写你的作业!”我不禁想说,在这般“枪林弹雨、刀光剑影、激战正酣”的家庭环境里,孩子能聚精会神、踏踏实实地写作业吗?偌大的房间里,安放不下一个安静的三尺书桌,孩子能学好功课吗?
我曾说过,家庭教育不单纯是个“技术活儿”。培养教育孩子需要具体的教育方式方法,但这不是最为重要的。比教育方式方法更为重要的是,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没有和谐的家庭关系,祥和、温馨的家庭氛围,优良的家风,就是有再好的教育方式方法,再舍得为孩子经费投资,也是无济于事的。
而那些在家长的强大压力下,在家长的严格控制下,在“虎妈狼爸”式的“暴君”管制下长大的孩子,即便今后能够在学业上获得高分,考入一个好的学校,但孩子的人格和心理发展,也常常是不健全的。所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即或获得再高的学历、学位,日后在工作生活中会有幸福感吗?
(二)
谈及给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这个话题,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把父母的婚姻关系处理好。因为父母的婚姻关系是家庭的“轴心”,处理好夫妻关系是家庭建设中基础性的建设。
父母的婚姻关系如何稳定?不少年轻人喜欢使用这样一个流行词汇——“经营婚姻”。但我却从来没有接纳、认同过这个词汇。
所谓“经营”,本意是经度营造。引申为筹划营谋。一般情况是专指经管、办理经济事业。在市场经济社会,市场是需要经营的。经营就需要策略。“策略”,即计策谋略,就是具体的手段。实施策略,有时候就需要有“手腕儿”。于是,有人就把市场运行的规则任意“泛化”,发散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使一切都有了“商业化”的味道儿。婚姻可以靠“经营”吗?
家庭是个很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父母要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就需要夫妻关系的稳定,这需要的不是“经营”,而是夫妻俩对婚姻的珍惜、感情的投入、爱情的加深,靠的是专注、忠实、忠诚、守护、奉献、付出。要想把孩子培养教育好,家长首先要修身、齐家,严于律己,加强自我约束,自觉抵制社会上的种种诱惑,聚精会神地把家庭治理好、建设好。夫妻要建立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用良心、爱心,珍惜、呵护婚姻家庭,创造良好的家风,给孩子和家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学会原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