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B版:学术家园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郭媛媛

郭媛媛学术著作

本报记者 张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其中涉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长期从事新闻出版与文化产业研究与实践,本期邀请她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及《建议》相关内容,谈一谈对媒体融合发展与文化产业建设的学术思考。

让文化建设为人民的幸福发力

学术家园:《建议》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概括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您看来,文化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或者,从人民至上的角度,如何解读文化方面的内容?

郭媛媛:人民是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其中,社会建设主体是人民,实施在人民,归宿在人民,“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将人民至上概括为根本目的,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未来发展的清醒认识、战略把握,也体现了党中央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切实推进、落实。这也意味着我们今后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人民的幸福度、人民的满意度去推进;意味着人民福祉,是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和压舱石;意味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工作开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文化建设当然概莫能外。

文化建设正在为人民的幸福全面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些年,我们看到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四个方面卓有成效地开展之外,我国的文化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加快布局、实施、推进。特别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力可圈可点: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作用更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党全社会思想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加快完善,“打通最后一公里”,以“文化大院”为代表的“微粒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广泛开展;

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进行开发、利用、弘扬,文艺创作不断繁荣、创新,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以自觉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文化产业加速转型提档,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增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方面,正能量强劲,中国梦主旋律响亮,文化自信更加彰显,中国故事在开放中通过主流媒体、社交媒体、自媒体多种渠道、各个层面向国际讲述,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扩展、加强。

满足文化需要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标。当下,面对人类历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率先走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阴影,是全球2020年唯一一个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步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人民,身历防控、抗击疫情中的团结一心,感知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的国家强大,感受新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对在困难中前行、在考验中奋进,已经习以为常,更加从容、自信。

历史、事实,特别是人类社会文明及进程的本质都告诉我们,文化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中,是有灵魂、环境、支撑和关键作用的。而以上提到的文化建设在中国特殊发展阶段中的进步、作为,一方面体现了文化建设在社会实际建设中,不可或缺并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中文化作用、作为正在加强;另一方面,满足人民生活幸福的需要,与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不可分割。民族复兴不能是没有文化的复兴,国家强大不能是缺少文化的强大,人民的幸福更不能是没有文化的幸福。事实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后人民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极大丰富,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已经上升为主要的“美好生活”需要。

用信息新技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学术家园:《建议》提出“全面繁荣新闻出版”“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是新闻出版领域的大事,作为新闻出版界委员,您在推动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方面有哪些思考与实践?

郭媛媛: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这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的进一步厘清和阐述。信息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全媒体的出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的新变化。事实上,无融合不能形成新闻舆论工作的骨架,无融合不能更好推进当前的新闻舆论工作,无融合不能达成新闻舆论工作的成效。我国新闻舆论工作,正在媒体融合的不断加深和细化中,面对更多挑战。

作为新闻出版界委员,我更多关注媒介新技术对社会文化及其社会行为的改变与影响,我也关注新媒体技术造就的媒体结构和生态、新闻舆论生态等的具体影响。在看到县级融媒体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的同时,我认为,新闻出版的深度融合,不能仅停留在自己内部资源的激活、利用、融合方面。新媒体技术所促进的方向,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可以进入、参与媒体信息传受,每一个个体都是媒体信息传受的有机分子。当前,融媒体的建设,在“做强新型主流媒体”以外,不能仅限于主流宣传及媒体的融合建设,应该进一步建立有效的体系机制,在“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同时,要将社交媒体和个人媒体两个重要的传播主体元素结合进来。如何结合?我认为,要基于新技术的特质和本性,建立、建设好社会主流文化传播的大格局:重视社交媒体、自媒体的社会文化功用,将融媒体建设的触须深入到社会信息传受的新平台、微媒体处,建立主流文化及新闻舆论宣传的“毛细血管”,激活信息传受细胞“微组织”功能,在调动、发挥全数媒体的功能、作用中,形成更广大、精细、精准的新闻传播合力。

这几年,围绕媒体融合,我不仅在教学和科研中予以集中关注,还提交了系列建议和提案。随着5G时代的到来,媒体融合将会因物联网、微场景等的更多出现和需要,提出新的要求。主流媒体建设在我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需要结合信息新技术,走先一步,走强一点,走深一些。

激活文化产业的能量

学术家园:《建议》把“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三大任务之一。在新时期,应如何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

郭媛媛:文化产业是体现文化社会作用最直接、最当下、最表面功能的文化建设领域。在新发展阶段,文化产业需要围绕国家最新战略部署,站好文化产业的位,激活文化产业的能,发挥文化产业的功用。

与其他产业不同,文化产业有实体的物质产品层面,也有虚形的精神内涵层面。为此,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基于自己的特质,做好自己的建设。在中国文化全球走强的当下,在党中央将文化自信强国、立国的任务提上议事日程的当下,一要基于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做好文化基因激活、发现、整合,再包装、再开发、再利用,形成新内容、新形式、新产品的建设工作;二要结合新的社会文化空间特质和人民新的文化需求,形成新谋划、新设计、新拓展,建设文化产品新的体系、构架,并以此建构文化产业价值能量和利润潜能;三是应在伴随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重视新技术文化空间再设的新特质,进行文化生产体系、机制的及时更新、调整和适配。比如信息技术以联、通、融为特质,文化产业的生产、营销、销售的环节、过程,必须要与时俱进,以最适合的方式和机制,去建构新的文化产业建构本身,去推进文化产业的布局与架构,去延伸文化产业的产品线和产业链等。

学术家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对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郭媛媛: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三者分别担负着各自的重任。一、社会文明程度,决定了文化强国的基质、面貌和长久,没有强大、先进,让人向往、令人敬服的文明程度,一个国家的强大不足以坚实、巩固和持久。文明支持和支撑力量,最内在、最稳固、最强悍。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建设的力度、能力和水平。以文化事业为分野,我们的文化建设是否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是否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否能“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都要看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否到场、在场和把场、控场,同时体现政府文化作为的能力、水平。三、文化产业体系,是国家以文化为要素推进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支持和显在布局、状态和力量。尤其在新技术推进的文明进程加快进步中,文化产业体系的先进性、现代性、发展性等,决定了我们强国事业推进的速度、强度、能度和厚度,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文化强国实在、动态、强大的力量。这三大任务各有侧重,但互有联系和支撑,共同建构起的,是文化强国的建设格局、面貌与体系,最终决定了文化强国的成色、力量与品质。

2021-01-25 张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97.html 1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79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