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彤
1月12日凌晨5点半,刘晓亮的闹铃响起。天未亮,窗外还是黑黢黢的一片,不过,刘晓亮已无心再睡,她看了一眼还在熟睡中的3岁半的儿子壮壮,摸了摸儿子的小脸蛋,开始起床收拾。
今天,她将承担一项从未尝试过的重要任务。
1月10日,河北省石家庄发布了全市启动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的通知。隶属石家庄市的赵县也在当天迅速部署落实,要求12日、13日两天完成全县60万人口核酸检测任务,并鼓励各单位选派志愿者参与到相关工作中。
刘晓亮所在的赵县职工子弟学校是赵县子弟教育集团的成员学校,也在此次志愿者单位行列中。10日晚上10点,经过学校紧急协调部署,学校正式成立了35名由初中部、高中部的老师们组成的志愿者队伍,身为集团副总校长的刘晓亮被任命为领队。
“自上级通知封闭社区以来,学校已经组织党员干部和老师们进行24小时执勤。但这一次志愿者的任务是安排到各个采集点,协助医务人员进行信息录入。说实话,别看平时老师们教书育人无所不知,但这次大家都没经验,心里没底。”刘晓亮坦言。
果然,在11日志愿者动员大会之后,挑战就开始出现。刘晓亮说:“首先,我们必须使用安卓手机才能下载‘标本采集’App,苹果系统的就得自己想办法找到备用机。然后,我们要自学软件操作流程——先扫描开箱码,再扫描试管码,最后扫描身份证信息,每满10人封管,再封箱。这个顺序不能有任何差错,同时还要核对扫描的信息是否准确,如果错误要及时手动修改。”
最大的考验是12日,也就是正式工作的第一天。刘晓亮和其他教师志愿者分布在全县48个检测点,主要工作是给采集试管贴标签,然后按照之前自学的步骤扫描信息。如果有的检测点居民多,志愿者会辗转在多个检测点。“这种工作状态从早上7点一直持续到夜里11点、12点,中午顾不上吃饭,就等到午后没人的时候抓紧吃几口。大家即使累得腰疼、腿疼,也始终坚守在岗位,没有一个人半路退缩。期间,最担心的是信号差、手机反应慢或者没电,所以大家都自备充电器、充电宝,一旦卡顿,就需要耐心的重新登录。”回忆起那两天的工作状态,刘晓亮忍不住感慨:平日里文质彬彬的老师们,每个人都是“连轴转”。她粗略统计一下,每个志愿小组当天多则检测大约3000人,少则2000人左右。
志愿者队伍中的老师们大多是班主任,检测期间还要时刻上报自己班级学生的疫情信息。刘晓亮一个一个地介绍着这支志愿者队伍成员:“康世宁老师前期负责隔离点工作,听说学校招募志愿者后立即报名,检测任务一结束,又马上接着参加隔离点工作;李汉东老师前一天在学校家属院值完夜班,第二天早上6点交班后紧接着投入到志愿者服务中;刘素然老师忙碌之余还制作了宣传网页……我们的老师们真的很拼,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也毫无怨言。”
最让刘晓亮感动的是志愿者队伍中的妈妈们,上有老,下有小,依然顶着巨大的压力坚守在抗疫一线。有一位马辉然老师,她的家中有行动不便的老母亲和两个女儿,小的4岁,大的刚上大学。担任志愿者期间,马辉然的家庭也被通知需要核检,不巧的是,她的爱人疫情防控期间一直在单位隔离。大女儿打电话哭诉,去了3个检测点均被告知不是本村人不能检测。马辉然强忍泪水告诉女儿:“你跟检测点的叔叔阿姨说,你妈妈是志愿者回不了家,他们会帮助你的……”懂事的女儿仿佛也一下子长大了,在电话里安慰妈妈别担心,自己会带着姥姥和妹妹到检测点核检。到了晚上8点,大女儿又打来电话,说已经做完核检了……刘晓亮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朱子娟老师,她2岁多的女儿生病住院多日,因为志愿者工作,匆匆给孩子办理了出院手续,交给家人看护。还有梅静老师、李伟平老师、孙翠英老师、孙现粉老师……一个志愿者的背后真的是一个家庭的付出。”
冬日的夜晚寒意袭人,裹着再厚的衣服也能被冷风刺透。“终于体会到了新闻报道里说的‘鼻涕被冻在口罩里’的感觉。”刘晓亮笑着说。作为领队,刘晓亮除了以身作则,认真严谨做好每一项志愿者服务,还时刻想着为这群可敬的老师们做点什么,她积极向集团申请到手套、口罩等防疫物品,时刻提醒老师们工作的同时一定做好自我防护。虽然教师这个职业经常被比作辛勤的园丁、燃烧的蜡烛,但这一次,在刘晓亮看来,老师们更像萤火虫,在黑暗中给人们希望,汇聚在一起就是无比灿烂的星河,守护着家乡,守护着父老乡亲。
1月13日晚,全县核酸检测任务圆满完成,志愿者们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刘晓亮心中思绪万千,她结合两天来的亲身感受给志愿者们写了一封信发到微信群中:“亲爱的老师们,拿起书本,我们教书育人;放下书本,我们就是抗疫勇士……”瞬间,往日里不苟言笑、默默无闻的老师们沸腾了,那个深夜,无数的泪光在手机屏幕前闪动,夜空中的星星,更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