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一对教师夫妻的大爱

本报记者;吕巍

2021-01-08期03版

2020年12月2日下午,视察团到达柳林中学时,天正下着小雨。

校长边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边陪同视察团参观了音乐教室、网络教室、化学实验室和图书阅览室,让委员们对学校有了初步的直观感受。

“这是我们学校的李友生老师,大家可以跟他一起去他和他爱人创办的兔兔青少年爱心家园看看。”校长边说,边把身边的一位老师介绍给大家。

又瘦又小,目测身高大概1.55米,笑起来满脸皱纹,是记者对李友生的第一印象。

他是优秀教师吗?为什么要单独介绍他?兔兔青少年爱心家园又是什么地方?大家心里充满了好奇。

兔兔青少年爱心家园办公室位于柳林中学校内,也是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在办公室隔壁,还有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是专门在节假日和假期为留守儿童准备的。虽是和学生宿舍一样的上下铺,但房间却布置得十分温馨,很有家的感觉。

“这些都是我爱人张彦杰一手设计置办的,她是我们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的辅导员,也是兔兔青少年爱心家园的理事长。”李友生边说边把一位和他个子差不多高、戴着帽子和口罩的女性拉到大家面前。

在一位兔兔青少年爱心家园志愿者的介绍中,委员们断断续续知晓了这对教师夫妻与留守儿童之间的爱的故事。

故事还要从16年前讲起。

2004年,李友生和张彦杰都在巴中市农村学校当代课教师,班里大多数是跟着隔代长辈生活的留守儿童。有的孩子没有长辈照顾,就把孩子托付给班主任。

王丽蓉是夫妻俩收留的第一名留守学生。孩子送来时,头上长了许多虱子,成绩也不好。张彦杰每天给她洗澡、洗头,李友生给她补习功课,一个学期下来,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个人卫生好了、学习成绩也上去了、性格变得开朗爱笑。

王丽蓉的父母一年后归来,看到孩子这么大的变化,非常感激。其他家长看到后,也把他们的孩子领了过来。最多时,李友生一家住进了16个孩子。

原来租的房子不够住了,夫妻俩重新租了一个较大的房子,床仍然不够睡,只得打地铺。两人平常早出晚归上课,到了周末就给学生洗衣、做饭、辅导功课,还带他们去图书馆看书、去溜冰场玩耍……本不多的工资也贴补到了学生身上。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失去亲人的孤儿牵动着李友生夫妇的心。他们加入了一个“5·12爱心助养群”,到绵竹汉旺镇认养了7名孤儿,给孩子们提供三年的生活费,每逢节日轮流去陪伴他们,写信、寄去贺卡。

在灾区,两人接触了许多公益组织,开始重新思考此前帮扶困难学生的方式:“我们两个人的力量太小了,应该汇聚更多爱心人士的力量!”“巴中本地有许多孤困儿童,也需要爱心团队来帮助他们!”

2009年11月,两人创建了巴中市兔兔爱心助学团队。没有启动资金,李友生每月的工资就被“克扣”用于活动开支。

最开始力量有限,他们把帮助对象聚焦在“事实孤儿”———父母一方去世,另一方改嫁或失联,只能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却不能享受国家孤儿政策的孩子。第一年,就成功为38名贫困学生“配对”了爱心资助者。爱心助学团队的工作从此进入良性循环,每年帮扶的学生以上百名递增。截至去年10月,夫妻俩的爱心助学团队已资助巴中市、阿坝州、凉山州等地贫困学生1568名,发放爱心款3500多万元。

更难能可贵的是,夫妻俩不仅帮的学生解决经济困难,更花了大量时间关爱每个孩子身心状况。

有一天晚上11点,张彦杰突然接到一个孩子的电话:“张妈妈,我不想活了……”

她和李友生立马翻身下床,骑着电瓶车就往孩子所在学校赶。赶到后,发现大门锁了,孩子出不来,他们也进不去。夫妻俩就隔着铁门与孩子聊天,谈人生、谈理想、谈家里的事,把她不愉快的事都聊了个遍。等孩子心理疏通、情绪稳定下来,天也快亮了,两人的手脚也冻得冰凉。

“在我现在的班里,6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有的孩子已经三四年没见过父母了,他们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不仅要做好老师的本分,还要当好他们的爸爸、妈妈。”李友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即使张彦杰2010年被确诊乳腺癌晚期,夫妻俩也没有停下帮助留守儿童的脚步,一边抗癌,一边抓紧时间帮助困难学生,用10年时间帮助1000个有困难的孩子是当初张彦杰定下的小目标,如今,这一目标早已完成。

去年8月,张彦杰因癌细胞转移再次入院,化疗的巨大副作用令她头发掉光、身体虚弱,但她却坚强而坦然。“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师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家庭状况,让他们有更快乐的童年,这是我唯一所愿。”张彦杰站在李友生身旁,平静而真诚。

视察团离开柳林中学时,很多人看到了教学楼外墙上被雨水浸润的几个大字:永不言败,决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