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如果把25当作一个年龄,那此刻澳门正是风华正茂的最好年纪。与澳门一样活力四射的,还有25年来随着这座城市一同成长的一批批青年人。如今,他们又将自己曾经的经历化为经验,帮助新一代澳门青年人筑梦未来。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这一天,对于当时正在中山医科大学读大五的全国政协委员、澳门青年联合会会长罗奕龙来说,可谓意义非凡。作为宿舍里唯一的澳门人,他与内地同学一起观看了电视直播,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
作为土生土长的澳门人,罗奕龙中学毕业后却选择到广州的中山医科大学读本科。“准备升大学的前一年,我参加了一个在北京举办的航天夏令营。正是那次活动,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内地的发展与变化,也让我萌生了去内地求学的想法。”罗奕龙说,彼时,很少有澳门学生选择去内地上大学,但澳门与内地始终保有的血浓于水的亲情,让他在求学路上从未感到孤单。
2003年,从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回到澳门后,罗奕龙加入了澳门中华新青年协会。“起因是同事想找健康促进课程的义务导师。担任导师后,我觉得利用专业知识,在闲余时间服务社会有很大的满足感,因此逐步参与更多青年工作,担任项目负责人、协会负责人。直至担任澳门青年联合会会长、全国青联副主席,参与青年服务的范围更广泛,内容更丰富,内涵更深化。”
如今,已从事青年工作20年的罗奕龙笑谈自己是澳门青年的“大朋友”——从开展短期交流参访,带领澳门青年走进祖国,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到帮助澳门青年建立持续的交流机制,建立长期联系;再到乐见越来越多的澳门青年朋友真正扎根内地发展……多年来,通过举办一次次活动、提出一个个建议、帮助一位位青年,罗奕龙见证了澳门青年积极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澳门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希望尽我的力量,助力青年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成长成才,书写新时代更加精彩的‘濠江故事’。”
近年来,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很多澳门青年将发展方向投向内地。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罗奕龙也积极了解青年人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将意见和建议整理成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形成提案,帮助他们解决相关难题。“未来,我们也希望进一步对接澳门和内地的需求,为有志于到内地发展的澳门青年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服务便利,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和罗奕龙一样,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科技大学校董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季敏,也是在20多岁的年纪,就参与了澳门科技大学的创建与发展,也见证了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的沧桑巨变。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时,人才奇缺。以第十一至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廖泽云博士为主的一批澳门社会贤达决心创办一所大学,为澳门和祖国培育优秀人才。当时我十分认同廖泽云博士的理念,便加入了创校团队。我当时20多岁,年纪最轻,便自告奋勇担负起监督校园工程进展的工作。”如今回想起25年前创校之初的那段日子,陈季敏依然记忆犹新。“每天一有时间,我就往校园工地上跑,有时甚至顶风冒雨、满脚泥泞也毫不在乎,协调施工队伍解决一个个难题。仅仅几个月后的2001年10月1日,学生们就住进了自己的‘新家’。”
建校以来,澳门科技大学始终将培养“爱国爱澳”的优秀人才作为办学宗旨。“澳门科技大学是澳门的所有大学中第一所将宪法、澳门基本法纳入通识教育课程的大学,也是第一所举行升国旗仪式的大学。”陈季敏自豪地说,学校创造了各种条件,让学生成长为有家国情怀、有社会担当、有竞争能力的“一国两制”事业接班人,推进“一国两制”事业薪火相传。
“如今,随着澳门和内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校也非常重视帮助青年学生努力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陈季敏介绍,为了鼓励澳门青年到内地发展,学校组织澳门学生到内地交流、访学、考察、实习。同时,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集科学研究、产业孵化、人才聚集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化产学研示范基地——珠海澳科大科技研究院。“目前,学校在横琴设有20个创新工程领域科学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开展面向产业应用的前沿科技创新和重点领域科研成果转化,吸引了部分澳门青年参与。此外,我们还建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吸引有志向的澳门青年投身科技事业,成为澳门融入国家科技发展大局的主体力量,为祖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贡献才智。”
站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的新起点上,罗奕龙和陈季敏都对澳门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自己这一代人,正是因为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契机,拥有了施展才能、发挥才智的广阔舞台。”展望未来,澳门一定会在“一国两制”下继续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而澳门青年也要将个人追求与澳门发展、国家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的理想融入社会整体发展与国家民族大业之中,推动澳门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