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不知不觉,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已经整整十年了,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时刻指导着我们的前行之路!
十年前,我作为全国文艺工作者的代表,不仅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还有幸代表戏剧界同仁在会上作了发言。
从2015年开始,在上海京剧院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三部曲”(《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的传承计划正式启动。
一年一出戏。我正式接下了这个艰巨又幸福的任务!全院数十位优秀的青年演员参与其中,到2017年底,三个作品的传承版全部上演,获得了专家和戏迷朋友们的广泛关注。
记得在传承版《曹操与杨修》建组初期,我曾在剧组微信群里给所有的青年演员发过一封短信:
“此次《曹杨》要看列公的了!一堂新人、新气势、新闪光。担子不轻啊!我有劲头按当年苦排曹杨之精神来要求你们,逼你们苦排苦练!不知你们有没有兴趣?会不会有意见?肯不肯吃苦?愿不愿意卖点力气?想不想为京剧事业前途作点真挚奉献?只要主要角色扮演者奋起带头,发扬《曹杨》剧组当年优秀传统的拼命精神、玩儿命劲头,定会获得观众的认可!”
如今看来,青年朋友们非但不怕吃这个“苦”,人人都还主动地“讨苦”吃并享受其中!三年里,我与他们朝夕相处,看着他们快速成长,深感欣慰!传承的不仅是戏,是理念和方法,也是戏里戏外的坚守与奉献。
一个剧种需要优秀的剧目和人才的传承才能永葆青春、活力、激情和持续的干劲;一个年轻的梯队脱颖而出,也需要剧目的依托和我们这些“老兵”的“保驾护航”,传承是一种方式和态度,也是一个剧种长久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借由传承版“三部曲”的经验,在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京剧院成功举办了两届“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研习班”。
这个班以打破口传心授的单一培养模式为目标,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理念,一共面向全国戏曲院团(院校)招收了40余位青年花脸(老生)演员。同时,通过集中授课、作品观摩、专题讲座、汇报演出相结合的形式传授了两出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廉吏于成龙》和两出传统戏《取洛阳》《连环套·拜山》。两期研习班的举办在夯实青年演员的业务基础,激活、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积累了大量的传承经验,对行当的发展、行业精神的凝聚都起到了积极、正面的导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
与年轻人交流,分享经验,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热情、专注,更看到了行业未来发展的希望。2022年,“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在上海京剧院正式挂牌,这是建立在两期“尚研班”成功举办基础之上的又一举措。借助基地的平台,剧目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将常态化,我也期待着与更多的年轻人共同探讨京剧艺术的传承、传播与发展。
2011年国家京剧电影工程正式启动,我有幸参与了《霸王别姬》和《贞观盛事》两部作品的拍摄,加上之前“触电”的《廉吏于成龙》和2018年拍摄的《曹操与杨修》,十年里我一共主演了四部京剧电影。
京剧电影《霸王别姬》是我和滕俊杰导演的第一次合作。我与滕导很早就相识了,记得前期筹备时,滕导说,“有个德国团队正在研发、试验3D技术,咱们也试试,拍完2D用3D再拍一遍怎么样?”我说,“好啊!”
记得当年我第一次看立体电影是在北京大观楼,看的是《魔术师的奇遇》,陈强老师演的,那时候红绿眼镜,都很简单,但很有意思。滕导把这个创意在前期筹备会上提出来了,记得当时有人跟我说,“尚老师,咱们舞台艺术是‘圆’的,出将入相都是‘横’的,这样拍立体的,会不会对咱们的表演艺术有负面影响?”
我当时想,这也太保守了!拍个3D电影多好啊,有新技术为什么不敢尝试呢?最起码我们要有试验的勇气嘛!
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传统京剧与西方电影技术的结合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新的世纪,它仍将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永恒的话题。插上3D、全景声和8K的翅膀,我主演的四部京剧电影都走出了国门、走进了西方视野和众多院线,也斩获了许多殊荣。中华文化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些年对外的交流和反馈坚定了我们走出去的步伐,也让我们更透彻地领悟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
党和国家对文艺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们深感温馨,更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振兴戏曲艺术、繁荣民族文化的迫切使命!生逢新时代,我期待着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身体力行,继续承担起戏曲人的社会职责,为戏曲事业的传承发展、传播推广作出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贡献!
(作者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