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教育

持续深化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改革

孙 强 张泽圣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2月17日   第 10 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扎实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目标,高校须系统谋划,深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当前,毕业生就业难、慢就业等现象普遍存在,其背后反映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滞后,以及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等问题。高校需将招生、培养、就业等高校核心工作一体化推进,以促进新时代人才的全面发展,并与用人单位建立互相尊重、价值共创、开放共赢的新合作机制。

近年来,教育部推出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通过该项目,用人单位能够提前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在人才使用前端优化人才供给质量。自2021年项目启动以来,至今已成功开展三期,服务大学生超过600万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校应在此基础上积极总结相关实践的经验,持续深化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改革,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高校招生不仅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的第一步,更是培养学生、促进就业等工作的开端。过去,许多高校招生以招收高分考生为目标,选择的招生宣传策略和重点工作是,宣传学校教师的科研成果、优秀毕业生的去向等吸引高分学生。实际上,于学生的就业选择和长远的职业发展而言,其对自身所学的专业的理解和热爱是关键。因此,高校的招生工作,不是高考后开始的,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以开展公益讲座、社会实践、产教协同与融合等方式向社会传达本学科之“美”,学校本专业之“实”开始的。故高校招生的工作应更多关注对专业学科知识的传播,以及对专业学习环境和专业价值的宣传,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专业,更坚定地选择专业。此外,在招生计划设定方面,面对当前社会对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应根据时代变化及时调整招生计划,避免盲目扩招及同质化竞争,高效运用育人成本,培养出高素质且更具行业竞争力的学生。

学生培养工作是促进保证学生全面成长的关键,也是高校招生、培养、就业工作一体化推进的桥梁。为适应当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极度渴求,高校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大力推行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要着眼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突出知识结构的动态性、前沿性特征,为学生开展多领域、多角度学习和实践搭建平台。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还应推动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线下实习实践活动有机融合,要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邀请行业内资深专家或一线工作者参与到学生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中,与企业合作建设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将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就业工作是对高等教育育人质量的综合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就业问题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高校在推动就业工作时,应将“就业育人”理念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高校要构建全员协作、全过程贯通、全方位融入的就业育人体系。融合教师、学生、企业及高校等多方面力量,建立更加完善的就业支持体系,包括政策与法规讲解、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设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全面提高就业能力。高校还可以尝试搭建行业发展动态与人才需求信息共享平台,让学生能够及时掌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方向,以优化自身职业发展路径。

(作者单位为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24-12-17 孙 强 张泽圣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1720.html 1 持续深化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改革 71,72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