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教育

破解县中教师队伍建设“三不”困境的“桃源”实践

周秀平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1月26日   第 10 版)

“引不进”“教不好”“留不住”的“三不”困境,是县中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突出挑战。培养用好校长和骨干教师的“桃源”实践,为县中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加强“优师计划”毕业生履约管理、就业服务和政策保障,持续支持他们的职后发展和终身成长。引进、培养、用好“优师计划”师范生,把他们作为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储备力量,是提升乡村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应对县中发展提升困境的可行之策。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简称“优师计划”)是继“特岗计划”“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后调整为“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之后,又一项面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补充和培养高质量优秀青年教师的专门计划和国家行动。关于乡村教师培养和补充的系列政策,主要目的正是为了缓解优秀师资流失严重的“县中困境”,更好补齐乡村教育这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突出短板。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县域教育整体稳定发展,特别是以桃源县第一中学为“龙头”的成功经验表明,一支稳定的校长和骨干教师队伍是办好人民满意的乡村教育的关键。从本世纪初的“县中现象”到今天的“县中困境”,不只是因为城镇化过程中,先发展区域对后发展区域的经济社会虹吸效应,也有教育系统内部教师无序流动、公共教育服务管理不到位的影响。在一片关于县中塌陷的叹息声中,也有部分县中傲然挺立,以稳定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一定的高考升学率,特别是数年接近两位数的清北率赢得了老百姓的一致认可,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第一中学就是其中之一,湖南省教育厅曾下发专门文件(湘教发〔2019〕13号)推广桃源一中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办学经验。

县中兴,则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兴,则乡村兴。目前坚守在优质县中的这一批校长和骨干教师队伍,绝大部分具有师范教育的背景,是朋辈群体中的佼佼者,具有终身学习的强大意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当地县委、县政府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带头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不断创新教师队伍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校长和优秀骨干教师的积极性。

尊重校长的办学自主权。2012年,桃源县委、县政府明文取消“条子生”和“关系户”。“原来一年几百个‘条子生’,家里不是当官的,就是大款。”教师的选聘,也由各个学校的校长说了算。这些举措极大地净化了教育生态。

抓实培训、评比激励,提高师资水平。桃源县曾利用暑假时间,将所有的老师集中在县城,用学生试卷进行考试,对不合格教师予以公开并处理。开展教学比武、让校长上示范课。对“县一中”的招生计划实施“指标到校”,按一定的基数和权重具体分配到各个初中学校。该政策的实施,使教师们不得不开始认真备课,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健全机制确保骨干教师队伍稳定和传承。桃源县第一中学书记认为,老师们的奋斗精神、团队合作和无私分享是桃源经验的重要内容。1997年,他还是一位从教仅3年的年轻老师,“腊月二十四,好大的雪,一批60岁以上的老师没有回家吃午饭,马上阅卷。那个时候只能手工阅卷、手动加分和登分,直到所有工作搞完了,才回家。我受他们的影响特别大。”桃源县第一中学不仅关心老师的专业成长,也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老师家里有事学校一定会出面帮忙的”。此外,还通过定期与教师谈心谈话,关心单身青年教师婚姻大事等情感方式留人。

近年来,桃源县更是以“书香桃源”为主题实施教育质量内涵提升工程,用最好的地块兴办教育、最美的规划建设教育、最优的政策活跃教育、最专的队伍管理教育、最佳的生态涵养教育。坚持持续做好后备校长的培养培训工作,坚持文化共享和价值认同的桃源教育发展法宝。坚持做好教师培养培训和有序流动管理工作。一方面确保青年骨干教师传承好桃源教育的优秀文化价值传统,另一方面持续规范域内乡镇中心学校教师、不同学段教师和乡村教师的有序流动,为县域教育可持续发展夯实“第一资源”条件保障。

2025年即将迎来第一批“优师计划”毕业生,有理由期待,把这一批高水平大学的毕业生作为未来乡村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后备力量,不仅兑现了政策承诺,支持了他们的专业发展和终身成长,更是保证了县中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为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和乡村整体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

2024-11-26 周秀平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0678.html 1 破解县中教师队伍建设“三不”困境的“桃源”实践 70,67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