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党和国家根据教育发展需要而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但由于协同工作牵涉的部门较多、流程复杂、沟通难度较大,如何厘清相关部门职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一直是合力育人落实落地的难题。近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七部门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这是近年来协同育人工作经验的系统总结,是推进协同育人从蓝图变成具体可操作工作方案的重要举措。
“教联体”的灵魂是“教”
“教联体”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形成的工作机制,其根本追求在于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做好“育人”工作而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具体来说,“教联体”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这一目标,做好各个环节的沟通协调,并完善相应的育人形式和活动载体。如今全社会普遍注重青少年教育,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完善的教育生态还没有完全建成,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保障体制机制还有待健全。成立“教联体”将推动各教育主体及相关单位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沟通、达成共识、共同发力,为学生校内外的学习生活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条件保障,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育人合力。
协同育人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涉及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提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加强劳动教育”。严格来说,上述每方面都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各方在某项工作上要平均用力,而是要各有侧重地找准重点,抓好主要矛盾。同时,不同学段、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学校在立德树人工作中所面临重点工作也会有所差异,比如留守儿童多的学校更需要情感关怀和家庭支持;农村地区学校,暑假更需要协同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总之,要紧紧围绕学生发展的真实需求和突出问题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创设活动载体。
“教联体”的重点是“联”
明确了“教联体”的育人职责之后,接下来就要明确“谁来联”和“联系谁”的问题。
协同育人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政府发挥好统筹和协调作用。政府应该根据需要成立专门指导机构,为本地区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确保“教联体”的组建和运行。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教育部门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要在协同育人中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横向上要在政府领导之下,推动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协调联动工作;二是纵向上要统筹各个学校和教育系统内部资源,指导学校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相关单位的联系。值得注意的是,还要发挥教育部门除中小学幼儿园外,其他高校科研院所、成人学校、职业学校、教育科研单位的协同育人力量。
其他相关部门也要明确自身责任,积极配合做好“教联体”工作。一是要强化本部门相应职责,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设好的环境,二是积极配合学校等教育部门做好相应工作。这些部门中有的对育人工作负有较直接的责任,如宣传部门就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还要引领相关部门发挥协同作用;也有的部门涉及青少年健康成长,如网信部门要净化网络空间,还应配合积极开展青少年信息素养提升教育;还有的部门具有开展育人工作及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工作的丰富资源,如消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城乡建设部门等,这些部门要用好自身资源,积极融入育人工作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与此同时,“教联体”要统筹协调各方社会资源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并引导家长资源积极参与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
“教联体”的关键是“体”
形成一个育人共同体,政府要确保“教联体”的平稳运行,社会要积极参与“教联体”建设,学校要组织好相应活动,发挥好“教联体”价值。具体还要在体制建设上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其一,做好“教联体”的组织建设工作。过去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主要依靠家长委员会或家长、教师协会等组织,重点在于沟通家校关系。“教联体”作为“升级版”组织,其工作重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在育人上同向、同心、协力。“教联体”是围绕立德树人而组建的共商、共建、共享议事机构,由学校主要领导、家长、社区和社会相应机构共同参与。要进一步完善“教联体”制度建设,统筹并发挥好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访、家长开放日(接待日)等工作机制。
其二,根据育人需要,用好社会资源。“教联体”涉及工作内容丰富,但首要的是根据学校的育人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在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方面,合作开发教育活动,搭建教育平台,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建全时空、全链条环境。如可以利用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五老”资源组建课后服务队伍、利用非遗传承人开设非遗课程、利用区域道德模范组建校外德育队伍,等等。
其三,创建多方互助、多方互惠的协调机制。协同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在“教联体”活动中,学校在利用社会各方资源的同时,还要为社会各方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一是学校资源要适度向社区开放,在社区治理、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社区文明活动等工作中积极融入社区建设。二是要积极发挥学校在育人工作中的主导价值和专业优势,促使学校指导校外教育机构和社会相应单位在设计项目、优化资源、提升服务品质中发挥作用,如学校要主动与博物馆共同开设博物馆课程,指导相应单位开展好校外劳动教育、优化研学基地建设等。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