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正式施行,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事实上,近期从国常会提出多措并举稳外资,到外资工作座谈会推进落实,中央接连对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作出部署,一系列举措引起广泛关注。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10月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就表示,将采取加大引资稳资力度,进一步扩大自主开放,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推出新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实施更加开放的过境免签政策等五方面举措,鼓励外资企业深耕中国,赢在中国。
稳外资就是稳预期和稳信心。随着政策落地显效和经济持续向好,我国吸引外资前景可期。对于进一步稳外资,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政协委员认为,要从外资关心的方面着手,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政策要注重合力,服务要更加周到,措施要更加多元,更好巩固外资在华深耕的信心。
▶ 稳住外资基本盘 政策合力提信心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108家,同比增长11.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40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0.4%。企业数量与资金规模的“一增一减”背后,凸显我国吸引外资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部分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对华投资持续增长,如德国对华投资增长19.3%,东盟对华投资增长15%,沙特阿拉伯对华投资增长64.9%。
这与我国今年以来推动出台实施更大力度吸引外资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不无关系。从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到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到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到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再到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我国持续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外商来华投资面临的“卡点”和“堵点”。
随着政策显效,多家外资企业在华业务迎来新进展,传递出看好中国资产的积极信号;摩根大通、瑞银、高盛等境外机构纷纷调高对中国的经济增速预期。中国贸促会近日对400多家重点外资企业开展调研发现,分别有64.9%、66.6%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外资相关政策起到了较好的支持效果,普遍表示感受到中国政府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
这一点,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颇有体会,“近期在与国外机构投资者、金融机构负责人的交流中能明显感受到,他们对于外资政策高度关注和肯定,普遍认为直面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后续政策的力度和可持续性也至关重要,要稳扎稳打,落实到位。”
在严峻的形势下,如何让外资企业更愿意来中国,留在中国,深耕中国?
先须“善搭台”。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建议,“要搭建常态化交流渠道,有针对性地加大服务力度。全国各有关政府部门,尤其是商务部门要抓紧、加紧,做好外企的合作交流以及相关服务工作,持续开展常态化沟通,及时解疑释惑、稳定信心。”
“江上会客厅”是周汉民2020年推动上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与上海公共外交协会联合打造的“常态化”沟通平台,定期邀请外国驻沪总领馆、各国商会、在沪外企、外籍人士等共同恳谈,充分听取外方需求。成立至今,该平台多次开展关于健全外籍人才服务体系、优化外籍人士税收政策、优化营商环境等议题讨论,为政策优化提供锚点,也为外资企业了解中国政策提供有效渠道。
上海作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为集中的城市,扎根于此的外企呼声也高。上海市黄浦区政协委员、皮尔法伯(上海)化妆品贸易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池海非常希望,“黄浦区相关部门可以牵头并主动召开黄浦跨国企业总部人员的招待会或高层论坛,可以选择季度性或者在跨国公司总部密集访问上海的时点,召开集中性跨国公司总部人员招待会,直接回应企业总部管理层关心的问题。结合企业实际案例,加强用世界的语境讲述黄浦新发展、中国上海新发展的故事,提升外资信心。”
亦须“勤回应”。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郑亚莉建议,“未来要答好‘强服务’加分题,支持商协会、专业服务机构、驻外代表处加快布局对华投资持续增长的区域。”
“要发挥外国商会作用,有效倾听和回应企业诉求。有的外国商会每年都会对在华投资的本国企业进行调研并形成报告,建议对此认真研究,对企业迫切关心的问题予以回应,分门别类推进,哪些是可以马上做的,哪些是花力气能做到的,哪些是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能做到的,哪些是有阻力需要改革推进的。”周汉民也提出期待。
▶ 增强外资吸引力 探索共赢新模式
近年来,外商在华投资呈现出新特点,投资重心由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持续转移至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这一转变的背景是,国内产业结构变化、服务业开放程度提升,以及外资对于投资海外制造业的顾虑增多,投资布局由服务“外循环”转向参与中国的“内循环”。
一则来自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新机遇》研究报告显示,当前,中国吸引外资规模虽有所下滑,但仍处于近10年来较高水平。跨国公司投资行业结构不断优化,中西部地区开始成为外商投资新热点。中国对于跨国公司的吸引力正在从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转变,从低成本的生产基地转变为庞大的市场规模。
如何顺应外商投资新形势,锚定外商投资新结构,营造适合外资企业成长的“沃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答案在于:探索共赢新模式。
首先,思路要“向纵深”。“稳外资的两大抓手分别是放宽外资准入和优化营商环境”,郑亚莉表示,“未来要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引资新思路新模式,一是适应‘新形势’,答好稳外资必答题,加快转变对外资重流量轻存量的导向;二是拿出‘新思路’,答好优质外资选择题,加快转变对外资重规模轻质量的导向,改变以外资规模指标为单一考核因素,更加注重高技术产业占比、标志性项目和来源国别。”
同时,赛道要“向高端”。上海市黄浦区政协委员、索尼(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对外事务部总监李飏认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加大力度探索具有较高发展潜力、高附加值的领域、优化贸易结构。他建议,“放开‘一照多址’登记备案的许可限制、扩展数据跨境流动的数据处理者范围,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端维修、再制造政策突破提升供应链贸易。”
最后,布局要“向均衡”。长期以来,外资在中西部与东部的投资力度差异明显,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中西部地区在人口、劳动力和市场规模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步凸显,尤其是成本低、基础好的核心优势,对外商投资呈现强磁场效应。普华永道今年发布的一份关于中国中西部投资调研报告称,30%的受访企业认为中西部地区蕴含巨大机遇,15%的受访企业甚至认为中西部地区非凡的市场机遇有望构建突破现有市场场景的新发展格局。
“东部省市发展外向型经济除了具有区位优势外,国家赋予的开放政策优势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韩民春建议,“适当调整我国延续多年的由沿海向内地的梯度产业发展政策,给予中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同步的开放政策,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力度。”
尽管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但可以预见,中国将继续保持着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将更大力度地吸引和利用外资,展现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进一步提振外资扎根中国、深耕中国市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