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打通壁垒、优化学段育人协同机制,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积极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全力打造思政教育一体化共同体
作为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点建设共同体示范点,重庆理工大学聚焦贯通联动、大胆先试先行,携手重庆市巴南区、奉节县的中小学“结对”共建,推进组织协调一体化、资源共享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课程建设一体化、实践研学一体化建设,积极探索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校地合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多域协同、积极融合,定期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在集体备课、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思政教育、教研项目等上精准发力,指导共同体单位深入挖掘区域思政元素,着力构建具有衔接性且同时体现学段特征的专题教学设计,一体推进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课程评价,努力打造融通的课程体系。
为进一步夯实思政教学的深度,学校先后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重庆建川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共建思政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加强党建共联、平台共建、学术共研、展览共享等方面合作,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学校在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等地共建实践基地50余个,打造了不同形态、不同类别、不同区域的互动学习平台。学校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工程,以紧密的合作、空间的拓展、多元的形式打通了壁垒、优化了各学段育人路径,实现跨学段教研合作、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构建多元思政教育平台
作为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学校坚持从供给侧视角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路径,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国防科技”办学特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紧密相连,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育人新路径。以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打造以汽车科技馆、知识产权文化展览馆、兵工广场等特色场馆为代表的育人课堂。汽车科技馆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高校汽车科普基地,入选教育部高校场馆育人作用开发项目、重庆市科普教育基地、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实验基地。自学校特色场馆建成以来,已累计接待市内外大中小学学生和其他社会组织人员参观学习10余万人次。
聚焦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学校持续增强以新质生产力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耦合性,选取纳米时栅位移测量理论与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体现原创性前沿科技成果的优质课程资源,创设“大中小学学习践行新质生产力观联合社团”“新质生产力青春行”等主题活动,使学生在可看、可闻、可触中感悟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例如,汽车科技馆以生动有趣的讲解、多样化的互动实践,沉浸式感受汽车文化魅力,弘扬民族汽车精神。
持续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学校诞生于抗战硝烟弥漫的1940年,被誉为“兵工七子”之一,校友余祖胜是红岩英烈,学校具有红岩精神发源和传承的红色基因。近年来,学校深度挖掘弘扬办学历史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和精神信念,积极探索“沉浸式课堂+红色课堂”模式,充分发挥校内重庆市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红岩精神展览馆育人功效,构建了“六个一”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体系。学校将红岩英烈故事、杰出校友故事、创新创业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让思政课“动”起来、“活”起来,先后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数字思政教育平台、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场馆育人平台、重庆市“大思政课”建设文化育人典型案例一等奖。
学校聚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积极组织校内“士继先锋”宣讲团、“红芯”青年讲习社等学生理论宣讲团队开展主题微宣讲、科普宣传、志愿服务等实践研学活动,为中小学生带来全新的思政学习体验,覆盖受众五万余人次。“红芯”青年讲习社以红岩精神展览馆为依托,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样化传播形式和应用载体开展理论宣讲,编排的原创话剧《“我的信仰必修课”——〈红色的岩〉》成功获批重庆市高校原创文化精品巡展巡演项目。同时学校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难点问题、研究方向,持续深入开展研究,编印具有重理工辨识度的教学指导材料,整合各个学段的思政课课程资源,加强数字课程资源平台建设,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助力重庆市擦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渝字号”名片。
接下来,学校将按照可共享、可借鉴、可推广的理念,顺应不同学段学生成长成才需求,进一步拓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路径,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和双向互动,持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