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商务部测算,目前我国单用途预付卡各类发卡主体约1900万户,占商业预付卡的75%,年发卡规模超过15万亿元。这种模式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前购买服务或商品,然后在服务提供过程中逐步消耗所支付的金额。预付消费模式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但也伴随着一些风险和挑战,需要消费者和商家共同注意。同时,更需要监管部门与时俱进,主动履职,提高智慧监管水平,确保消费者、商家合法权益,助力建设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推进我国统一大市场战略实施。
一、预付消费治理中存在的难点
预付消费涉及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共治”,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同时,对于预付消费的监管也是考验大市场监管主体践行“三中全会”精神,是否主动作为,积极履职的“试金石”,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但调研中发现,近几年,提供预付消费服务的商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完成服务或产品提供,有的不仅“诱导办卡”,签订“霸王条款”,甚至出现“存费跑路”,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成为全国消费维权投诉热点、难点之一,且居高不下。
而目前,针对预付消费的管理职能有的归口在商务部门,有的在市场监管部门,有的在城市综合治理执法部门等,这种分段管理机制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既增加国家治理成本,也存在效率低、有关部门不愿担责任的问题,出现问题便“甩锅”互相推诿,致使用户、消费者对市场治理能力的“民生满意率低”,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被消费者诟病。
二、构建预付消费统一监管体系是关键
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预付消费制度,不仅有利于构建我国统一的大市场战略,也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提高国家市场治理能力和民生满意度,同时是繁荣市场、诚信中国、构建和谐的智举。
除了建立健全的制度外,如何对当前预付消费体制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治理?笔者建议:
一、应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可追溯、可验证特性,结合大数据分析、BI智能管理、AI预测等多种数字技术,聚焦预付消费乱象拿出整体解决方案,构建预付消费监管闭环,打造政府联管、行业联管、银行存贷服务、惠民利企的数字监管模式,全面监管全国全行业的预付消费,确保消费者权益,督促商家合规经营,方便商家合法便利融资,促进市场持续繁荣,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是可行的解决策略。
二、针对预付消费监管政出多门、层级太多、管不住钱等“痛点”,建议在国家市场监管联合机制的统一推动下,由部委所属市场监管大数据机构指导,全国性平台类开发运行经验丰富的国企牵头开发建设预付消费交易监管一体化平台,通过数字化再造预付消费流程,实现事先资金统一监管、事中交易多环节服务、事后联动处置,信息互联共享的全链条监管和服务,早日实现“五个目标”:
实现全链条闭环监管。规定开展预付类经营活动要通过全国预付消费平台,对入驻平台商家进行备案。开设资金公共仓由银行进行统一存管,当消费者完成单笔消费后,相应资金自动划入商家账户,实现对预付卡备案、支付、兑付、售后等环节的全闭环监管。
实现多部门联动监管。借助平台数字化技术手段,市场监管部门横向协同商务、教育、文化、体育、旅游、交通等多个部门,推动预付卡管理、商家运营管理、消费投诉维权、监管执法处置、行业统计分析等流程一体化,通过平台实现信息线索的共享共查。
实现分类预警监管。根据水电燃气信息、投诉举报、资金异动、交易失信、违法犯罪等各类数据,设置经营异常、纠纷异常、信用异常等不同的预警类型。根据预警类型将商家异常情况通过平台推送给主管部门,前置风险预警,有效规避预付资金风险,并将预警信息同步向消费者发布“消费警示”。
实现利用平台数据促进消费。针对消费者设置订单、卡包、核销提醒、注销退卡、消费评价等功能,丰富消费服务场景。通过平台数据,动态推送热门商家、热门商圈、热门活动,定期公布流量排名,加强消费者与商家互动,升级消费体验,拓宽消费选择,提高消费者黏性。
实现利用资金池扶持信用企业发展。针对信用良好、运营健康的企业,联合银行建立优质企业“白名单”,为预付消费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发展资金支持,同时也促进金融市场发展。
(作者系农工党中央经济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网络安全审查认证和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