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调查研究

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

本报记者 奚冬琪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0月08日   第 03 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国家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之需。但同样,如何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中小学生理解并入脑入心?显然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理论和文字。

在遵义市老城小学视察时,视察团成员在一面展板前驻足良久。展板的图片中,一名学生站在雨中的操场上,面对国旗的方向敬礼致意。学校负责人介绍,照片中敬礼的学生是多年前在此就读的三年级学生吴金科。当天,吴金科因为感冒上学迟到了,正在赶往教室时,国歌声响起,他立即停了下来向国旗敬礼。恰巧这一幕被人拍摄下来并发到网上,收获了众多网友的点赞留言。

“孩子虽然上学迟到了,但是他的心里有国旗、有国家。如果不是学校的日常教育,他也不会自然流露这样的真实反应。”在视察团成员看来,尽管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举止,却饱满真实地展现了遵义这座城市深入骨髓的红色基因,尤其生动诠释了学校在引导各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等方面的久久为功、绵绵用力。“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小见大,润物细无声。在贵阳和遵义,视察团所到的中小学和高校,处处都能看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巧思,比如一枚小小的校徽。

在遵义苟坝会议红军小学的校徽中,可以看到红军用过的马灯、红星,红军走过的山间小道等元素,象征学校将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下,走得更高、更远。在遵义务川民族中学,校徽的主题图案为古老的仡佬族冶炼丹砂的炉器,取意通过教师辛勤的培育,学生将会在学校这个大熔炉里从一颗颗原石变成一颗颗美丽的丹砂。整个图案还采用了中华民族民间美术中“剪纸”这一艺术形式,以体现学校民族教育特色。而在翠微小学和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的校徽中,则都能看到“红石榴”这一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润”就要润得细腻、润得深透,在“有形”上更用心、“有感”上真用情、“有效”上再用力,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空气和阳光一样,无处不在地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灵,引导他们在亲身实践中自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者和倡导者。

2024-10-08 本报记者 奚冬琪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8295.html 1 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 68,29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