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时事观察

以新型工业化之“新” 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

——武汉市政协围绕“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打造新时代制造强市”协商建言综述

本报记者 毛丽萍 通讯员 叶秋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9月27日   第 04 版)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武汉是工业重镇,以新型工业化之“新”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是武汉必须坚决扛起的重要使命。

9月10日,武汉市政协召开十四届十六次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打造新时代制造强市”协商建言。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到会听取发言并讲话。他说,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武汉市政协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专题协商,充分体现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责任担当和把握大势的前瞻视野,各位委员调研深入、思考深刻、建议务实,市政府将认真研究、充分吸纳。

向“新”求质

激发潜力和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来到武汉考察,对武汉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寄予深切厚望。

为此,加快重塑武汉科教人才、产业发展、交通区位等综合优势转化为新的发展优势,武汉一直在努力破题。目前,在产业发展方面,武汉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6个,拥有存储器等4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等4大国家级新兴产业集群,2023年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现代消费品、先进基础材料、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6个产业规模超千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今年1-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2.6%、高于规上工业25.4个百分点。

“2023年武汉回归全国工业十强城市行列,支撑全市GDP首次跨过2万亿元,这与近年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密不可分。”湖北省政协常委、武汉市政协智库专家邹薇同时认为,武汉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待在工业规模能级数量、新型未来产业布局、数字智能化改造提速等方面继续推进,努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武汉样板。

“新”从何而来?围绕新型工业化主题,今年以来,市政协组织召开情况通报会,市政协主席杨智带队,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政协相关界别、专委会和智库组成专班,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生态构建等重要内容,到武汉经开区、东湖高新区、深圳、佛山等地,深入工业发展主战场,走进企业一线、项目一线,聚焦问题短板、认真分析研究、充分学习吸收,共组织撰写建言报告52篇,形成了一批高质量意见建议。

会上,湖北省政协常委、市政协副主席梁鸣作主题发言。从钢铁、石化、纺织、家电、食品等传统支柱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聚焦到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优势产业;从培育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能源等新兴产业,到构建融入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版图的未来产业创新生态,主题发言从宏观导向到细分领域等方面提出“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稳步形成产业接续迭代力量”的建议。

盛阅春对主题发言表示认可。他说,武汉要抢抓“两重”“两新”机遇,全力推动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牢牢把握数实融合关键路径,深入推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智化转型。

“总体看,武汉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不高,重自动化轻数字化、重单机自动化轻系统柔性化、重局部改造轻整体优化等问题还存在。”邹薇建议,制定实施“数据要素×产业升级”方案,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实施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工程。

以“新”赋能

坚定不移走创新之路

从“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摒弃幻想、靠自己”到“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期间强调最多的就是科技创新。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和根本依托,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是科技创新。目前,在科技创新方面,武汉拥有国家实验室1家、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34家、湖北实验室8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55家、在建在筹在用大科学装置10个。今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李德仁院士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武汉市共有31个通用项目获奖,位居全国第2。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武汉科技创新集群位居全球第13位、全国第5位。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政协常委、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缪小平发言建议,要用好武汉科创资源,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湖北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创新机构为载体,加快推进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科创大走廊建设,制定“一业一策”设备更新方案,有序推进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常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舒晓刚对加快工业软件发展提出建议,加强“卡脖子”技术和工业软件国产化攻关,将工业软件等软件技术列入市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攻关项目,以工业软件“铸魂工程”,支持制造业企业、工业软件企业和工业互联网生态合作伙伴联合开展工业软件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应用整体解决方案。

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今年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武汉是除上海、西安之外的第三个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也是唯一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在商业航天领域具有科研技术领先、产业基础牢固、产业生态完善的三大优势,应聚焦前沿技术,培育商业航天科技新优势,重点开展火箭、卫星平台及载荷的核心技术攻关,重点产品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制、空间信息应用。”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副秘书长、市民革专职副主委欧阳云建议说。

市政协常委、市九三学社副主委、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伟建议,进一步推动全链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支持链主企业牵头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并前置性参与重大创新场景建设协同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在武汉成为国家批准建设的全国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后,2022年6月9日,作为创新排头兵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揭牌成立。截至今年6月,武创院共组建专业研究所22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38家,集聚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宗余建议加快构建未来产业创新生态,加强平台要素保障,推动“新文科”“新工科”等学科的优化建设,构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保障体系。市政协常委、嘉必优生物技术(武汉)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李翔宇代表致公党武汉市委会发言建议,以“四个平台”建设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工程师队伍支撑:加强产业集聚,为工程师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强化产教融合,为工程师搭建学用结合平台;健全评价体系,为工程师搭建职业发展平台;加强政策引导,为工程师搭建安居乐业平台。

凝心聚力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

当前,无论是在产业基础、科技创新,还是在枢纽建设等方面,都为武汉发展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强力支撑。但是把基础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持续深化改革至关重要。

会上,盛阅春强调要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推动产业政策集成创新,完善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机制,促进开发区提档升级,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市政协主题报告建议,要深化生产要素创新配置,引导优质要素向制造业高效集聚——

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着力推广新型产业用地模式,开展闲置土地、低效用地整体转让、分割转让或出租。推进中心城区“工业上楼”,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进驻上楼,引导优势传统制造业小规模中试及生产制造环节转移上楼。加快“两个一百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建设,鼓励国家级产业园区围绕“千亿”抓进位、省级产业园区围绕“百亿”抓特色、市级产业园区围绕增效促提升。

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创新。鼓励金融机构与产业链核心企业合作,创新“技改贷”“订单贷”“增信贷”等专项信贷产品,加大制造业企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规模。支持融资租赁企业通过直接租赁、售后回租、投租联动等方式提供设备租赁服务。加大基金机构引进和支持力度,引导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基金等投向制造业重点产业,鼓励制造业企业更多依靠资本市场融资。

激活工业数据要素价值,加快布局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统一接口标准、数据交换标准、业务协调标准。布局建设工业大数据中心,分领域建设一批高质量多模态专题数据库。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平台型企业提供高质量数据产品和专业化数据服务,建立数据交易统一大市场,推进工业数据流通变现。

市政协常委,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咨询师陈晓静也建议,从基础设施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流通环境和营商环境等维度综合评估武汉数据要素市场的健康程度,加快发展数据要素市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目前,武汉有近200家从事无人机研发、生产、销售、培训、服务的企业,需从规划政策明确方向,加快推进武汉市低空经济健康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常委,市民建副主委,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付诚建议。

“汽车产业是武汉市标志性支柱产业,而智能网联汽车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载体。”市政协常委、武汉联盛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雷敏捷建议,打造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聚集平台;构建地方版智能网联汽车数据联盟和基础数据平台;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和产业协同发展。

市政协常委、湖北锦绣人才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春燕建议,在武汉打造“全球自动驾驶第一城”和武汉人工智能小镇 。

会上,11位市政协常委、政协智库专家作专题发言,3位市政协常委与有关单位负责人互动交流。杨智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会关于健全协商民主机制部署要求,推进政协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要紧紧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贯彻落实省委、市委部署和要求,持续围绕打造新时代制造强市等重点问题,充分发挥政协职能优势,积极建言资政。政协常委、委员要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在政协工作中发挥好表率示范作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努力在服务中心大局、助推武汉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09-27 本报记者 毛丽萍 通讯员 叶秋 ——武汉市政协围绕“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打造新时代制造强市”协商建言综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8157.html 1 以新型工业化之“新” 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 68,15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