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学术家园

一个江山如画的世界

王澍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9月26日   第 12 版)

正是那张北宋的《千里江山图》,让我们可能意识到,中国固有建筑文化的一个最本质和最重要的特质,它的美首先不是单一建筑物的审美,它是一种与天地山川对话唱和的建筑环境语言系统。从这个角度看,由于现存的唐代宋代建筑数量极少,要去认识这种系统之美,恐怕就只有两条路径,一是山水画,一是从明清以来的建筑遗存去探访印证。

可以说,宋代是中国文化曾经达到过的古代中国最高水平的时代。从山水画中的建筑世界看,成片的唐代寺观建筑还可以在敦煌壁画中看到,并且有些已经和山川形势画在一起,但建筑的描画比较概念化,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格局材料结构色彩形式的信息,但不够细腻准确,山水作为背景描绘过于简略。山水画中建筑与环境关系描画的高峰还是要看宋代的,从建筑的实物来看,太原晋祠的鱼沼飞梁还保有一些建筑和景观系统融为一体的痕迹。在我看过的宋代山水界画中,最能够表达这种山水与建筑的山川唱和系统之美的,我认为有三张:第一张就是前面谈到的《千里江山图》,由王希孟所作,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二张是广为人知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所作,同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三张是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西湖图》,传为南宋画院画家李嵩所作。我之所以这样排列这几张画的次序,是因为这种次序正适合表达山川建筑之美的理念。

根据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期对传统建筑的探访所得体会,《千里江山图》实际上披露了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至少从宋代起,中国就已经建成了一个遍布国土的景观体系,或许说成“景观”不合适,因为这个景观体系不是今天城市意义上的公园,它是有实际用途的,且把城市乡村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对传统建筑的实地考察中,我印象最深的是80年代的徽州,那里明清两代因为经商而富有,每一个村落建造质量都很高。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它的每一个村落应该都是有人精心设计和规划过的,从离村落很远的桥开始,接着有河边的大树,树下有优雅的凉亭,村口外可能还会有某个小小的书院,朴素简单地建造在河流拐弯的小渚之上。有些骄傲的村子,村前这段道路一定还有几个牌坊,纪念皇帝诰封的文臣与节妇。村口的桥会更隆重些,很多都建造有遮雨的桥廊,这里总是聚集一些闲聊的村民,村落和田野是界限分明的。

如此看,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城市绘画就凤毛麟角了。尤其难得的是,从建筑学角度看,这张图的比例尺更大,如果《千里江山图》是1:500的,《清明上河图》就是1:200的,它对建筑的描绘,细节放大很多,基本上可以直接作为建造的参考图。从这张图右边的画首看起,首先就能看到那种乡村的茅草屋顶,这种房子《千里江山图》中也有,但这里的细节则更精妙。乡野和城市在这里接触,界限分明。从图中描绘的建筑看,这些细节都达到今天专业建筑师的绘图水准,可以同宋代存世的《营造法式》一书中的技术细节直接印证。也可以和今天仍然存世的浙江南部与福建中北部的民居直接印证,几乎相去不远。有趣的是,这张图还是不画城市内部,只露出一角就结束了。

如果一定要在建筑界画水平最高的宋代找出一张正面画城市的画,存世的绘画中,最著名的就是传为南宋李嵩的《西湖图》了。这张画的视点应该是选在杭州城墙的钱塘门上,向西望去,从北边的保俶塔到南边的雷峰塔,西湖全景尽在眼底。但是我想观众一定会吐槽,整张图上山水相映,草木茂盛葱茏,建筑却只是隐隐露出一些局部角落。难道那个时代杭州西湖边基本上没有房子?或者说,杭州根本就是一座在绿水青山中看不见的隐匿之城?事实上,南宋时的杭州,人口就过百万,是马可波罗眼中那个时代全世界最华美的大城。看来湖山之美,建筑在湖山中的隐匿之美,才是中国城市建筑审美的最高意境。古代的北京也是如此。这种意境对当代中国建筑的理念是有着最本质的启发力量的。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2024-09-26 王澍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8139.html 1 一个江山如画的世界 68,13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