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市思明区峰巢山西侧,坐落着一处占地5万平方米、以华侨历史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华侨博物院。
新中国成立之初,陈嘉庚到全国各地巡回视察时,特别关注博物馆的陈列状况,他目光如炬,看到了“博物馆关系社会教育颇巨……有设立之必要”“足以启发现代智识者尚多,倘能参观陈列,裨益人民,良非浅鲜”。因而他作出了一项与建校办学模式不同的决策,大力提倡和捐资兴办博物馆,1956年9月20日,陈嘉庚亲自撰写《倡办华侨博物院缘起》,号召华侨设立一所大规模的博物馆,这掀开了他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新的一页。
陈嘉庚将拟建的博物馆以华侨博物院为名,亲自选定院址,并带头认捐10万元,海外华侨华人和归国华侨知名人士热烈响应,纷纷慷慨解囊,共有30位华侨、侨界人士以及一家海外侨资公司捐款370500元。当时的人民币值钱,5分钱一个鸡蛋,一个人一个月的伙食费用不了10元钱。10万元的捐款是笔不小的数字。这笔款项除建成华侨博物院陈列大楼外,还收集到一批珍贵文物,打下了华侨博物院建院文物藏品的基础。
1957年至1959年4月,在陈嘉庚指导下,主楼基建、文物征集、陈列筹备等工作全面展开。他亲自主持华侨博物院的筹建工作,指导设计,巡视督办,事无巨细,大到总体规划、建筑风格,细到选材用料、规格尺度、台阶式样,甚至陈列橱柜的样式。他每星期都从集美寓所到施工现场巡视,对每项工作都加以询问、了解和指导。
院内藏品丰富,种类繁多,绝大部分是陈嘉庚亲自征集、选购的,多达七八千件,其中中国历代文物的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等,是他多次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征集、收购来的,有不少珍品。而东南亚各国的文物、实物及动植物标本,是他向东南亚各地的侨团、华侨以及厦大、集美校友会征集的。此外还收集不少有关华侨史的图片、资料,日本、欧美各国的铜器、陶瓷器,日本书画等文物及工艺品等。
1959年5月14日,已86岁高龄的陈嘉庚抱病主持了华侨博物院的开幕典礼。厦门市各机关团体、学校负责同志应邀到会。陈嘉庚在会上重申了创办华侨博物院的目的和筹建的过程,并介绍陈列的概况。会后,他连手杖也不拿,亲自带领来宾参观和介绍,从一楼到四楼,不曾歇脚和休息,精神抖擞。
陈嘉庚创办的华侨博物院,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它在祖国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之间架起一座互相联系的桥梁,成了海外侨胞与祖国连接的纽带和思乡情感的寄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