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健康

绘制健康中国蓝图 创新人民健康伟业

张澍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9月25日   第 10 版)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明确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核心理念,深刻阐释了党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初心与使命,并为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解决群众预防保健和看病就医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系统连续、公平可及的卫生健康服务,为到2035年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奠定坚实基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我作为一名在临床工作40多年的一线医生,对医疗服务和患者的需求了解比较多,同时作为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有机会参与党和政府关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三中全会的精神更让我有机会学习并提升我国在新时期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健康的理念,认识到健康中国建设中,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进一步领会了我们如何贯彻和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新时代保障人民健康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机遇

在现代化中国建设的征途中,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需求持续攀升,既代表着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凸显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医疗资源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存在不平等和不均衡的问题。表现为先进的医疗设备、高水平的医疗专家和丰富的医疗经验医生多集中于大城市和大型医院。这种资源的集中趋势,使得大城市和大型医院成为患者就医的首选或必选之地,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医疗资源的不平衡现象。与此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往往缺乏高水平的医疗人才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导致其在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方面面临诸多挑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因此,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不仅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就医选择,还加剧了基层医疗机构在服务能力上的不足,如何通过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建设、基层医疗能力的提升、分级诊疗的管理模式的推进,改善我国医疗技术的均衡性,消除我国医疗服务的不公平性,是当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当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我国医疗水平大大提升和均等化的重大机遇。

医学人才的培养任务繁重。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医学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正迎来关键的改革契机,重视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医疗卫生行业发展和我国人民健康生活的重要途径。此次改革不仅深入医学教育的各个领域,更对医学人才的评价机制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与优化。具体而言,改革内容涵盖了对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升级,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提升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科研素养。同时,改革还包括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全面评估医学人才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近年来,我国基层医疗人才培养规模持续扩大,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人力资源动力。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层医疗人才队伍的规模尚存较大差距,供需矛盾较为明显。尽管我国基层医疗人才培养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专业素质仍需进一步提升。在医学人才的培养中,应紧密结合我国医疗国情,对于基层医疗、重点学科有的放矢有所侧重。

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能力不足和滞后。近年来,我国在医疗科技和健康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成就,但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若干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仍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在高端医疗设备、创新药物研发以及精准医疗等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尽管我国在一些基础医疗设备和常见药物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但在高端医疗设备如核磁共振成像仪、CT扫描仪、植入器械等的研发和生产方面,我们仍然依赖进口。此外,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虽然我国已经有一些药物获批上市,但在新药研发方面,我们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数据和研究平台。在精准医疗领域,尽管我国已经启动了一些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研究项目,但在数据分析、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多措并举贯彻落实医疗健康领域改革任务

针对上述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科学决策、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改革举措,充分彰显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改革决心。

结合自身工作,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落实:

首先,必须对医疗资源结构布局进行优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此举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大医院的压力,还能确保更多患者在就近的医疗机构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例如,在一些试点地区,通过建立区域医疗中心,将大医院的专家资源和管理经验引入基层,有效提升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截至2024年8月16日,我国已建成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这些医疗中心的建设目的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下沉和区域间的均衡布局,以实现“大病不出省”的目标。这些中心已经覆盖了除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以外的所有省份。这些区域医疗中心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便利,还可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实现与大医院的资源共享和专家会诊,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的水平和效率。但是在真正的实践中,相对于过去的医疗模式和患者的需求, 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方面,改革提出要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医疗质量监测体系,严格医疗安全监管。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医疗差错,保障患者安全。例如,通过电子病历和医疗质量监控系统,医生的诊疗过程可以得到实时的监控和评估,可及时发现并纠正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透明度,也让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大大增加。今后在全球AI管理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将AI技术应用在医疗管理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在深化医学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方面,通过优化医学人才评价体系、强化监督机制和完善创新实践等举措,我们坚信能够培育出更多杰出的医学人才,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甚至卓越的医疗服务。确保各医学单位积极贯彻破除唯SCI论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住培和专培制度。目前非常必要的是必须构建起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为了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价医学人才,我们应采取差异化的培养和评价体系,分别针对临床型医学人才和科研型医学人才进行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基层医疗人才培养是提升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核心。我们要从人才培养、政策环境、人才流动等多个维度入手,推动基层医疗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青年医师队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是医疗事业的未来,肩负着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神圣使命。为了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医师,我国政府和医疗机构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青年医师培养的投入和改革力度,还要特别关注成熟医生一生中的持续学习和对新技术的快速掌握和准确应用。

第三,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坚决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引领,加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医疗健康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要想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政府要继续保持并加强对创新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医工结合和跨学科合作要更加紧密并且渠道通畅。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只有在医疗产品关键技术上立足自我、实现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自给自足,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的医疗安全、守护人民健康,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实现全面创新、真正的自主研发创新、全产业链条的自主可控、对核心技术攻关精准把控。建议设立产品研发专项资金,动员社会力量,运用新型举国体制助力科研攻关,实施各项政策进行积极扶持,保障资金投入是促进国产医疗设备发展的必要前提。与此同时,政府出台利好政策,发挥全社会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及扶持社会基金等一系列科技金融投入国产医学科研创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推动产学研医学融合发展的同时优化创新医疗产品的注册评审流程,支持拥有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国内首创且国际领先,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医疗产品进入特别审批通道,促进产品的推广应用。对其他符合条件的相关医疗产品亦可申请按相应程序加快审批,简化审批流程。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惟有通过持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方能寻找到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卫生改革路径。改革的每一步都可能遭遇挑战与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应对挑战,就一定能够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医疗卫生改革不仅是一项政策任务,更是一项关乎国家发展与人民福祉的重大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与支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医疗卫生改革的决策部署,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医保制度、提升医疗质量、鼓励社会参与等措施,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医疗卫生改革将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加公平、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教授)

2024-09-25 张澍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8083.html 1 绘制健康中国蓝图 创新人民健康伟业 68,08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