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不久前,“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展示出“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显示了文化遗产所特有的丰厚文化底蕴。从本期开始,我们邀请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撰写一组随笔,从不同角度进行讲述,持续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北京中轴线”是我国第59项世界遗产。按照我国提交的世界遗产申报文本,“北京中轴线”指的是从北京城正面永定门向北,经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一直到钟鼓楼的城市中轴线,同时也包括了故宫前面的左祖右社(太庙与社稷坛)和中轴线南端两侧的天坛、先农坛等祭祀设施。
北京中轴线是世界城市规划史上独具东方神韵的经典手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模式以《周礼·考工记》为发端,至曹魏邺城和汉魏雒阳城而初具轴线布局之雏形,到隋大兴唐长安城始成规矩方正、中轴对称的城市模式;迨及元、明、清三代之都城——北京城,遂成独具东方神韵的城市规划模式:坐北朝南、规矩方正;中轴布局、东西对称。这种轴线规划的城市设计理念,源远流长且影响深远,甚至远及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成为世界古代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中的东方经典。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突出范例。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作品,无论从建筑设计到装饰艺术,都堪称东方木构建筑传统之楷模:从建筑规格与等级来看,重檐庑殿的太和殿与太庙、丽正端庄的天安门与端门、古朴典雅的钟鼓楼和静谧肃穆的天坛与圜丘,均属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顶层设计;从装饰艺术来看,中轴线上的建筑,或雕梁画栋、或藻井高悬,或玉阶丹墀、或金砖墁地,甚至还有精雕细琢的石刻艺术,有独领风骚的书法作品——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与装饰工艺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在城市空间布局设计方面,北京中轴线也有其独到之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把北京中轴线比喻成一曲富有节奏与韵律之美的华彩乐章,诚哉斯言!
北京中轴线是东方儒家礼制传统的遗产载体。全城以大朝正殿所在之紫禁城为核心;中轴线之东、西两侧,分置太庙与社稷,前者是“隆祖尊君”的祭祀设施,后者则是“授茅授疆土”的礼制场所。圜丘和方丘,按照阴阳的观念,分别布置在中轴线的南、北两端,是祭祀天地的丘坛。按照儒家农耕文明的传统,还有天子耕藉田、皇后亲蚕事的祭坛,是皇帝和皇后率先垂范、劝课农桑的场所。可以说,北京中轴线,其实就是礼仪之邦祭天隆祖、经纬天下的“神圣之路”。
北京中轴线还展示了东方的人居传统和生态美学,堪称中世纪的东方城市画卷: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前朝后寝,秩序分明。城门开阖,驼铃之声悠长;修水长流,河渠之柳青青。戏台瓦舍,琴瑟之音不息;旗亭市井,叫卖之声不绝。朝野百姓,朝听晨钟、暮闻夕鼓;白塔寺礼佛,什刹海问柳……尤为难得的是,北京中轴线还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风云变幻:永乐登基、康乾盛世、“垂帘听政”、公车上书、辛亥革命、开国大典,可以说是阅尽了人间沧桑,谱写了历史长歌!
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古老的北京城开启了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篇章。北京,也不仅仅是北京人的遗产、中国人的遗产,而是对全人类而言,具有突出价值的世界遗产。北京城是一处生生不息的活态遗产,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将是一件任重道远、泽被后世的大事。我们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讲话和指示精神的指引下,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原则和理念,做好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让这一处独特的世界遗产永葆青春,绽放新时代的光芒。
(作者系山东大学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