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是·乡村振兴

“新农人”为大连乡村振兴闯出一片天

金东淑 曲琦 吕东浩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6月18日   第 09 版)

“你好!20箱大樱桃今天已经发货,请注意查收。”6月正是大连大樱桃上市旺季,旅顺口区三涧堡街道土城子村刘芳的两部手机铃声不断,通过网络销售渠道,她不仅使自家大樱桃找到了“婆家”,还为周边其他农户牵线搭桥当“红娘”,去年就帮助长城街道、铁山街道、双岛湾街道、龙头街道100多家农户销售大樱桃100多吨。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三涧堡街道积极引导青年人返乡创业,在希望的田野上闯出一番新天地。刘芳是其中的一位,如今已成为三涧堡街道最大的樱桃销售电商。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在国家政策鼓励和地方政府推动下,选择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仅三涧堡街道土城子村就有十几名青年返乡当上了“新农人”,为乡村振兴发展带来新理念、新业态、新动能。

“用青春邂逅大地,奏响新生代‘大地情歌’。”大连市普兰店区政协副主席李志讲起过一个类似的“故事”——

张文龙是土生土长的普兰店区城子坦街道大卢村人,他的父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老粮王”。几年前张文龙从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后,原本可以守着城里“舒适圈”过上惬意的生活,但他却选择了回家“接班”。

20岁出头的张文龙,返乡后一头扑在家中1300亩水稻田里,摸爬滚打7年后,终于蹚出了一条创业致富路。

“还能用手机‘遥控’稻田?”“通过电脑就能随时掌控水中含氧量和鱼的进食状况?”在这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庄稼人思维被彻底颠覆。张文龙创建的“家庭农场”,千亩承包田从整地、育苗、插秧、浇灌、施肥到收割、脱粒、运输、加工,全部实现机械化生产,不仅如此,“家庭农场”还搞起了养鱼、养貂等养殖业,多路增收,带动近百户村民共同致富。

这几年,张文龙又开始尝试种植南稻北种试验新品种——“海水稻”,在黄海北岸盐碱地第一个试种成功并喜获丰收,10亩地总产量6140斤,为在大连地区推广“海水稻”种植起到了示范作用。张文龙名下的家庭农场有限公司,被评为“辽宁省示范家庭农场”,他创建的特色品牌“听风的稻米”,年产量600多吨,产值160多万元。

“张文龙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不光带着农民致富,还让乡亲们学会了科学种田,知道了品牌的价值。”李志说。

大连瓦房店市政协委员、大连天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宝洋,则是一位“海归农业企二代”接班人。

国外留学数年,刘宝洋放弃了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生活、发展的机会,回到生养自己的热土,进入一家年代悠久的农业企业。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刘宝洋决定首先当好一名工人,从田间地头浇水施肥,到产品收购贮存、设备维修,再到车间加工、标准化处理,每个环节都多听、多看、多干,详细了解整个流程的运转方式和风险防控。

3年过后,刘宝洋逐渐摸索出传统鲜果出口行业的破局发展之路——高品质、高门槛、高标准。

于是,当许多鲜果出口企业都在苦苦争夺东南亚市场份额的时候,刘宝洋把目光瞄向美洲大陆,并成功将大连苹果打入加拿大市场,实现了进入北美国际高端市场零的突破。随后几年,产自大连的苹果、油桃、红提葡萄先后被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准入,其中大连苹果曾一度占据北美市场进口苹果总量的70%。

“仅靠出口高端市场是远远不够的,企业长远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使命担当。”基于这一理念,企业购置了先进的苹果分选系统,致力打造“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国际标准化加工+龙头企业兜底回购+合作社+农户”的反向三产融合模式,以市场为主导,指导当地果农进行优质种苗更新换代,鼓励果农种“新苗”、种“好苗”,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了果农“不知道种什么,种出来不知道卖给谁”的问题。2021年,刘宝洋所在公司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首批“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2024-06-18 金东淑 曲琦 吕东浩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3562.html 1 “新农人”为大连乡村振兴闯出一片天 63,56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