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时事观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本报记者 白杨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6月03日   第 04 版)

从深圳北火车站登上一列动车,39分钟后,就能到达鲘门高铁站。站台不大,下了长长的台阶,就是公交站,这里的公交车可以刷深圳的公交卡“深圳通”。在通往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的深汕大道两旁,随处可见的“深圳交警”“深圳消防”“深圳××公司”……时刻提醒着记者,这里姓“深”,深圳的“深”。

这里,是深圳的一块“飞地”。

2017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的批复》,对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进行调整,明确由深圳全面主导经济社会事务,按照经济功能区架构推进建设。

自此,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深圳的“同城效应”产生,功能定位由对口帮扶导向的产业园区转变为功能更为复合的新城,GDP统计也完全纳入深圳市统计口径。

“‘凡承诺必兑现、凡政策必落实、凡请求必回应’令人感动。”比亚迪相关负责人感慨,从项目征迁到“七通一平”的协调,再到成立服务专班,全天候、零距离处理各种“疑难杂症”,深汕特别合作区政府部门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帮企业所需,助力企业发展,打造出与深圳“同城同质同效”的一流营商环境。这,就是深汕新质生产力勃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密码。

“我们就是要把深圳的拓荒牛精神,在深汕发扬光大。”采访中,不少干部这样对记者说。

作为全国首个由“飞出地”全面主导的特别合作区,深汕充分吸取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改革发展经验,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坚持融湾融深一体化发展,以“打造产业转移承载地、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目的地和粤东区域高质量发展孵化器”为目标,通过探索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创造性地实践了“特别+合作”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田园+都市”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特区+老区”的基层治理效能经验,初步形成“飞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汕模式。

正如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高级研究咨询顾问刘建党所说,深汕特别合作区站在深圳这个“巨人”的肩膀上,要看得更高更远,为深圳下一个黄金“四十五年”发展蓄能。

2024-06-03 本报记者 白杨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2829.html 1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62,82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