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日前在访问匈牙利时指出,中匈传统友谊有深厚基础,双方要继续加强人文交流,用好互设的文化中心平台,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我与匈牙利教育、文化艺术界,有着持续近20载的互动交流,深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人文交流对促进两国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的重要意义。
2005年,我作为全国最年轻的扬琴教授,被教育部公派赴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从事音乐教育访学。当时选择赴匈牙利我的考虑是,第一,匈牙利与中国有深厚的传统友谊基础,匈牙利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之一;二是我的专业是扬琴,这是一件有着4000余年历史的“世界性乐器”,世界扬琴家族有四大体系,匈牙利是东欧扬琴分支的重镇,我希望通过走进匈牙利,更近距离地了解中国扬琴的这位“好亲戚”,更深入地找到东欧扬琴与中国扬琴的异与同,进而获得对世界扬琴家族更开阔的认知和研究视角,以便为自己日后的研究和教学拓宽路径。站在今日再回望,这段“走亲戚”式的访学研究之旅,确实对我日后从事的中国音乐海外传播的实践与研究影响深远。
在匈牙利的三年,我先在李斯特音乐学院访学一年,后来又进入匈牙利知名学府罗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4月20日,我在李斯特音乐学院举办了一场独奏音乐会,邀请匈牙利三位顶尖钦巴龙(欧洲扬琴名称,编者加)演奏家同台,这是中国音乐家首次在匈牙利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当极富中国民族音乐代表性旋律的《乌苏里船歌》响起,李斯特音乐学院音乐厅被点燃,这一刻,台上的我被深深打动,深切地认识到:音乐无国界,它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开展国与国之间的音乐交流,的确能够架起一座“心桥”,促进不同地域民众间的心灵相通,就如李斯特音乐学院时任院长鲍道·安德拉什博士为这场音乐会题词中写道的:“有一种力量一直在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断地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音乐能够最有力地唤起人类共同的智慧。”
这场音乐会无疑为中匈两国间的音乐文化交流,打开了一扇窗,为两国音乐界和教育界的国际交流,搭建了新平台,奠定了良好基础。音乐会后,李斯特音乐学院钦巴龙(匈牙利扬琴)专业在中断60余年之后,于2007年在新建立的民族民间音乐系中恢复专业教学。这之后,我与匈牙利音乐和教育界的友谊和合作情缘,愈发深厚。2010年,由我翻译的《东欧扬琴音乐文集》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每年都有我推荐的中国学生到李斯特音乐学院或深造或开展中匈音乐文化交流活动,李斯特音乐学院的老师们也多次到访中央音乐学院,参加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中国音乐文化暑期国际研修学院,为双方在音乐等艺术领域的合作增添了新动力。
2016年10月,我率领“中国扬琴获奖师生欧洲巡演团”再赴匈牙利,在李斯特音乐学院我与十年前访问时的好友、世界著名匈牙利钦巴龙演奏家和教育家、任教于李斯特音乐学院的卡尔曼教授再度重逢,当我们各自带领团队一起再次站在享誉世界的李斯特音乐大学的舞台,我听到了心底的声音:中匈音乐交流这件事做对了!我们还可以做更多的事!这次访问我们还走进匈牙利音乐艺术之城——塞格德,在那里的中心影剧院,当我们用中国扬琴弹奏出高低错落的音符、兼具东西方韵味与最新技法的作品,对音乐极其挑剔的塞德格市民也被打动,我至今记得当我们演绎完《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之后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在长达2分钟整齐划一的热烈鼓掌下,我们又加演了两首曲目。当地的一位居民对我们说,“在他的经历中,还没有看到含蓄内敛的塞德格人对一场音乐会表现出如此高的热情!塞德格将永久记住这来自中国的声音!”
今年是中匈建交75周年,民心相通是中匈关系发展的基础,深化中匈在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增进彼此了解,深化传统友谊,助力中匈关系行稳致远。面向匈牙利及欧洲新生代,如何展现可信、可亲、可爱的中国形象,为传承和促进中匈友谊吸纳新鲜血液?在我看来,以音乐为桥,加强两国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互鉴,将是一场双向奔赴,今年暑期,由我发起倡议,中国乐器协会扬琴艺术专业委员会也将联袂国际扬琴艺术联合协会等,带领热爱扬琴的中国青少年赴匈牙利等国开展史无前例的“扬琴艺术欧洲夏令营暨青少年艺术节”活动,让中国民族音乐为世界更多国家和民众所知,同时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焕发这一世界性古老乐器在中国本土化后的新生机。在我看来,这是中国民族艺术工作者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有力行动!
(作者系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