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华夏副刊

张开戏剧的翅膀

冯俐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28日   第 12 版)

《三个和尚》

《猫神在故宫》

儿童戏剧的准确名称是“未成年人戏剧”,服务对象涵盖18岁以下所有儿童青少年。所有国家的儿童戏剧创作演出内容中,讲述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都是其重要构成。儿童戏剧天然承担着带领孩子充满兴味地了解文化传统、理解自己的文化精神,成为本民族优秀子孙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原创儿童剧《马兰花》以民间故事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述“勤劳勇敢”的中华美德;老舍先生的儿童剧作品《宝船》教会孩子善良勇敢;黄宗江先生的儿童剧作品《东海人鱼》教会孩子诚实守信,随着“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随着“宝船宝船,乘风破浪”等令孩子们着迷的口诀,一代又一代孩子从中获得了优秀传统的浸润。儿童剧《岳云》、《西游记》一二三部等作品,都让孩子们在剧场里收获属于中国人的感动和自豪。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儿童戏剧工作者更加强烈的自觉。我们为孩子们创作了“中国故事”之《成语魔方》15部短剧,用艺术想象把成语的“种子”创造成水灵灵的“水果”和“蔬菜”,天马行空、充满趣味的短剧,可能不是原典故,不是看图说话却完全体现成语本意,与成语“种子”有着完全相同的“基因”,令走进剧场的孩子面对全新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兴致勃勃、爱上成语;我们在肢体动漫剧《三个和尚》中增加了老和尚,从“三个和尚没水吃”中生发出“齐心协力”的正向价值,以充满东方韵味的舞台呈现和世界戏剧语言,把充满反讽意味的故事讲得温暖明媚,孩子们在欢笑中受教并体验到舞台艺术表达的谚语妙不可言;我们用肢体偶剧《鹬·蚌·鱼》形象地表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故事的同时,又延展出“渔翁相争,谁得利?”的戏剧反问,赋予故事新意,孩子们不仅深深记住了这个道理更会感叹我们的老祖宗太会讲道理了;我们根据唐代笔记小说《叶限》创作的新偶剧《叶限姑娘》,是比世界著名童话《灰姑娘》早一千年的同类型故事,孩子们也许说不出这部戏传达出了世界文明的殊途同归和中国文明的先进早熟,但他们会充满惊喜的发现我们的祖先更早的时候就写出了“灰姑娘”,会由此获得一颗文化自信的种子……所有这些充满创造力的作品,都成功打破了当代孩子与传统文化的隔阂,从而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持续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这些作品还成了广受五大洲大小观众喜欢的中国故事,各国孩子们看了我们的戏,会很想“长大以后去中国”,大人们则会赞叹中国古人太有智慧了。我们也从中深刻体悟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根本就是守正创新,没有守正,作品没有意义;没有创新,作品没有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意识到,通过儿童戏剧,带着孩子们走进、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加重要也更不容易。对于孩子来说,历史总是过于遥远、过于陌生、过于沉重、容易感到枯燥,但我们的孩子必须真正地了解我们的历史,才会成为更好的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只有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国家,熟悉祖国的历史,才能使他们真正热爱和尊重自己的祖国”。

2023年,我们联合故宫博物院,动手创作适合孩子和全年龄观看的歌舞剧《猫神在故宫》,以充满艺术想象的故事、歌舞剧的形式,进一步探索带领孩子们打开历史的方式。

故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象征。要表达博大精深的故宫文化价值,恐怕一千部戏也不够。但我们也许可以通过一部戏,让没有去过故宫的人对之产生强烈的向往、让去过故宫的人对之产生新的旖旎想象。我们这部戏不是关于故宫的知识性介绍,而是在历史背景的历史环境中,讲述的一个充满了趣味和情感的幻想故事,从而吸引大小观众产生对故宫的好奇、关切和热爱。

作为编剧,在我心里,这部作品的“榜样”是《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巴黎圣母院》。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创作《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起因,是受邀写一本以小学儿童为对象的通俗读物,向瑞典儿童介绍自己国家的历史和地理,但这部作品却让一百多年以来的全世界孩子充满想象和向往地记住了瑞典。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其影响更是不言而喻,我以为,巴黎圣母院能够成为法国二百年来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和世界遗产之一,成为法国及欧洲文学文化地标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部文学作品的人文魅力。

无论是塞尔玛还是雨果,都是带着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用自己的艺术才华完成了艺术形象,提升了本民族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开启了瑞典、法国和全世界的儿童青少年走进这两个国家历史的大门。我很希望,这部《猫神在故宫》可以为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们打开一扇走进中国历史的大门,让厚重的、深沉的、陌生的、遥远的中华文明的历史,在今天的孩子观众心里变得有生命、有温度,可亲又可近。

这部作品中,故宫始终是内在的聚焦主体,而剧中的主人公却是一只活过两次的猫:一只几百年前紫禁城里的小猫,因为对它的人类伙伴的深深眷恋,经由奇特机缘,得以穿越数百年时光回到曾经的紫禁城、刚刚成立的故宫博物院。这只小猫在初建的故宫博物院里寻找着自己,寻找着曾经陪伴自己的伙伴,认识了生活在故宫博物院里的各位猫朋友,认识了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代表着不同历史记忆的“会说话的”朋友们,还认识了一只好奇的小耗子……最后,不仅找到了心的归属,更成为故宫的守护者。这是一个透过猫的视角讲述的关于友爱与陪伴、记忆与历史、生命与永恒的童话。

2024年元旦、春节期间,这部戏在中国儿童剧场首轮驻场演出了50场,得到了孩子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始终一票难求。有的孩子连刷三四场,不仅看进去了,而且入了迷。最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孩子还没有走出剧场,就已在要求家长预约故宫参观券,因为,他们全都相信了:故宫里的一切都会说话;他们从此愿意去跟故宫、跟历史对话。

我们常说,好奇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为他们打开不同知识宝库的门窗。在孩子心中播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一定不能是机械的、僵化的、灌输式的,而应该是艺术的、情感的、富于想象的。当我们像孩子一样以梦为马,就可以走进孩子心里,然后,再把我们的思想、情感化作美丽的翅膀,就可以带着孩子一起飞向我们希望他们该去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遗产、文字活起来,就是要让历史活起来,活在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心里,从而帮助他们从小建立起文化自信,并在历史中汲取中华文明的丰富养分,成长为真正优秀的中华子孙。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

2024-05-28 冯俐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2586.html 1 张开戏剧的翅膀 62,58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