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哈尼梯田,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冬季灌了水的梯田,或薄雾笼罩、若隐若现,或水天相接、波光粼粼,日出时云海缥缈,日落时红霞映衬,一幅美轮美奂的水墨画卷,一处让人窒息的人间仙境。
其实不只冬季,哈尼梯田一年四季都很美。其实,哈尼梯田的神奇,远远不止这些视觉里的美景。因为,历经1300多年、被称为“大地雕塑”的红河哈尼梯田,这一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共同创作的农业文化景观杰作,融生产、生活与生态为一体,一直以富饶的物产、灿烂的文化、良好的生态滋养着一方百姓,并成为活态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典范例。
这从哈尼梯田众多的荣誉就可以看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湿地公园,而且周边分布着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等,里面分布着阿者科等28个中国传统村落,还有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此,哈尼梯田勾勒出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哈尼梯田展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受战乱影响,哈尼族先民1300年前迁徙到该地区。面对复杂的自然条件,从依靠神灵荫佑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世世代代开垦、耕种梯田,倾注了数十代人的心力,摸索出了一套系统的山地农业生产技能和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成功经验,创造出层层叠叠、高低错落、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总面积近百万亩的哈尼梯田。
哈尼梯田蕴藏着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哈尼人秉承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顺应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的生态文化,坚信“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人”的理念,通过巧夺天工的设计,山顶种树涵养水源,构建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四素同构的复合生态系统。梯田里,人们除了种植水稻,还养鱼养鸭,稻鱼鸭互利共生不仅获得了多种农产品,而且减少了病虫草害的发生,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实现了一水三用、一田多收,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
哈尼梯田保护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梯田里农业物种资源丰富,当地百姓依然种植着上百个当地传统品种。其中,梯田红米和紫米不仅是哈尼人最古老的粮食,而且是极为珍贵的传统水稻品种。此外,在梯田边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以及董棕、藤竹、番龙眼等珍稀野生植物以及猫头鹰等上百种野生动物。
哈尼梯田传承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节日有哈尼族的昂玛突、开秧门、矻扎扎节等,彝族的火把节、阿卑节(姑娘节)等,苗族的踩花山等,瑶族的盘王节、目莲节、干巴节,傣族的泼水节、男人节、金邦节、偏米节等,壮族的“三月三”等。哈尼古歌延绵传承已千年,没有文字记载,全靠口口相传。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乐作舞等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牛不仅用作劳作,而且被哈尼人视为吉祥的象征,更成为连接梯田农民之间的“纽带”,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哈尼梯田是千百年来农业文明在极为有限的自然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极致与巅峰。哈尼梯田在利用中传承着,在发展中创新着。哈尼梯田里的红米是重要的保护对象,为了克服红米口感较糙、产量较低的问题,科学家们通过提取老品种红米基因,成功研发出一批红米新品种,产量翻了一番;为了克服因青壮年进城务工造成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建立了“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为了提高农产品效益,延长产业链,提高红米加工能力,形成了哈尼梯田红米产品系列品牌,推出梯田红米、梯田鸭蛋、红米糊、红米茶、红米酒等系列产品;此外,还利用电商平台,实现了梯田农产品的线上销售。
10多年的保护与发展,哈尼梯田美丽依旧,农耕文化更添光彩,通过拓展农业功能,开展观光旅游、农耕体验、研学旅行、健身康养、休闲度假等多种业态,实现了农业、生态、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持续释放遗产保护的“红利”,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和农业景观类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红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