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是让小朋友们最开心的,许多“资深儿童”们也许会想起与他们的童年相伴的《大闹天宫》。
《大闹天宫》由中国动画界的泰斗万籁鸣和唐澄联合执导,主创人员都来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那么,他们为什么邀请远在北京的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张光宇做美术设计?张光宇是怎么创造出如此生动且具有前瞻性的动漫角色的?《大闹天宫》还有什么传奇的故事?
张光宇的动画电影之路
相信看过《大闹天宫》的人,都会对腰间束着豹皮裙,手舞金箍棒,神采奕奕、勇猛矫健的美猴王喜爱有加,这个美猴王也奠定了之后一系列影视剧中孙悟空的形象。
美猴王形象的创作者张光宇出生在江苏无锡,天资聪慧的他还爱带着小玩伴们画戏、扮戏。少年时在上海“新舞台”学习期间,经常去那里画戏剧速写和脸谱,对传统戏剧艺术有较深入的了解。这些是他后来作品里猴戏和京戏风格的最初来源。1918年,18岁的张光宇在给《世界画报》的插图里,最早出现了“西游记”的字眼。
20世纪20年代,张光宇为中国最早的电影刊物《影戏杂志》设计封面、插图,这本杂志首次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动画、卡通的制作过程:“每一英尺长之影片有图十六张,适君于二分五秒间所见者已有图两千张矣。”与此同时,张光宇与中国早期的动漫制作人杨左匋、黄文农、万籁鸣、万古蟾等常有往来,他们都是漫画家、撰稿人出身。
20世纪30年代,张光宇曾为他所在的时代图书公司制作京剧戏脸日历和玩具,其中他设计的“孙悟空”形象的戏脸已非常精到。1934年《时代》杂志第5卷第5期,出版了张光宇《戏脸配戏图》一文,配图为他设计的“孙行者”的戏脸形象,文中写到了他对戏脸艺术较深的理解:“旧戏的戏脸,一幅幅都是图案画……身段,唱白,重抽象而不就写实,为一种诗歌与舞蹈之装饰艺术。”
1945年初,经过一路颠沛流离逃难至重庆的张光宇,待生活逐渐安定后为友人创作了一组小品画。小品内容都取自传统文化,其中的一张由孙悟空、唐僧、八戒组成的《西游记》人物小品画,虽用笔略显稚拙,但画面很生动,其中孙悟空已是鸡心脸和身穿豹皮裙的样子,这是目前所知张光宇作品中最早出现的一张卡通形象画。
1945年夏秋,张光宇用3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一部彩色神话连续漫画《西游漫记》。《西游漫记》是一部长篇讽刺连环漫画,是中国现代美术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在这部作品里,孙悟空、唐僧师徒等一众人物,有力而富于变化,个个都好像有生命力的真实人物,我们既看到张光宇广泛借鉴东方艺术的图案和造型,甚至是埃及、波斯的艺术风格,和墨西哥漫画家珂佛罗皮斯的创作语言,更可以看到他从明清版画中汲取营养,明代画家陈老莲的人物画,传统戏剧,近代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等,也在他的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1946年至1947年,张光宇应电影公司老板蒋伯英邀请,担任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美术部主任,从事电影工作并试制卡通。在此期间,张光宇创作了卡通故事《花果山》剧本,并且为此剧本绘制了飞行在花果山的孙悟空封面画。仔细观察《花果山》的剧本文字,我们会发现《大闹天宫》的风格与其有极大相似性。张光宇曾计划将《花果山》拍摄成片,后由于时事经费等问题而搁浅。
1947年7月27日至11月11日,香港《星岛日报》连载了张光宇创作的《朱八戒漫游香港记》,共104期。这部作品里的孙悟空是配角,它主要借“朱八戒”这样一个泼皮的形象,以四格漫画的形式反映当时香港市井生活百态,滑稽有趣,是张光宇对动漫的又一次尝试。
1954年至195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的张光宇继续创作《新西游漫记》,本着“嬉笑怒骂皆成漫画”的想法,这部续集着重描写孙悟空与唐僧师徒再走西天路的故事,人物形象较《西游漫记》更卡通化。
1957年《漫画》第1期发表的张光宇漫画《新年随笔·孙悟空西方除魔》,用笔圆润、熟练,张弛有度,其中的孙悟空身手矫健、表情自然,已经非常接近两年后《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形象。
北京张光宇艺术文献中心的展厅里,陈列了张光宇留存的早期迪士尼动画画报和书籍资料,可见他对迪士尼动画也有学习与借鉴。比如张光宇收藏的《The Art of Walt Disney》(ROBERT D.FEILD,1945年)。
195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决定由万籁鸣执导动画影片《大闹天宫》。当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团队比较年轻,厂长特伟和万籁鸣想到了有着丰富动漫实践经验的张光宇,请他做这部动画电影的角色设计。
张光宇不仅为《大闹天宫》设计了各种角色,还进行了一些场景等美术方面的设计,最后在片尾字幕将其改为美术设计。
张光宇长期以来制作动画电影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张光宇与《大闹天宫》的美术设计
张光宇的儿女们至今还保存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寄来的一份《大闹天宫》“主要人物表”,上面罗列了14个主要人物形象的要求和七八个主要场景。比如“美猴王孙悟空——勇敢、活泼、机智、纯真、敢作敢为、斗争的精神,反抗不屈的思想”“玉帝——冷酷森严,深谋远虑的正统首领”“哪吒——天真活泼,神勇,但不一定可爱”等。张光宇留下的笔记、日记、信件、草稿等,清晰地记录了他怎样把这些要求一步步转化为可见的、经久不衰的动画造型:
1960年1月前已给“上美厂”,提供人物形象六幅【注:孙悟空造型一组、哪吒、龙王】。
1960年1月万籁鸣(闹片导演)与弟万古蟾,到北京芳嘉园张光宇家访问,就“闹片”设计拍摄工作进行长谈,并邀其赴“上美厂”参观指导。
1960年3月4日 参观美影厂各部门。晚与张乐平、特伟、万籁鸣、唐澄作长谈。
1960年3月5日 得二郎神与李天王二图。四点左右万籁鸣、唐澄来访。她们作侧面图。
1960年3月6日 画李长庚、巨灵神二图。
1960年3月7日 今日继续作稿,得一张半图,巨灵神加王母娘娘。下午万带二青年来看,说今日图甚佳。后特伟来访。
1960年3月8日 今日作一张半图,造王母与李天王(重画)。下午唐澄来访。
1960年3月9日 今日又成一张半稿,画李老君与玉帝。
1960年3月10日 今又作一张半,成玉帝与土地。上午唐澄带了护士来饭店,为我量血压(高220低120)。
1960年3月11日 今日成图一幅,猴王饮酒图。
1960年3月12日 今日画一色表,以示三十六天的层次,上天比较阴暗,地上比较明朗有生气。下午籁鸣、唐澄等五人来访。
……
1960年7月6日 下午的时间,为了捉摸巨灵神的形象而努力。
1960年7月7日 仍进行巨灵神的形象研究,着实费力。可是藉此翻翻参考资料。
1960年7月8日 今日将巨灵神画好,又研究二郎真神。
1960年7月9日 今晨孙大夫一早转来量血压。又高了一些。这日又为二郎真君造型。
1960年7月12日 上午设计四大天王中的摩利青的形象。
1960年7月13日 写信给万籁鸣,并寄三图。给万籁鸣的信(草稿)“前寄下的龙宫海底景与老君洞二景……”“现在初步画了三幅图,先把它寄上。”
……
从上文日记中可以看出,张光宇在1960年的3月份出差到上海,边研究人物造型和舞美设计,边与特伟、万籁鸣、唐澄等人商讨,并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报告。
因为杂事缠身,张光宇后来提前回了北京,但他的创作一直没有中断。据张光宇的三子张临春回忆,他的整个创作断断续续达一年之久。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设计的《大闹天宫》人物造型大大小小有20多个,如孙悟空、龙王、玉皇大帝、太白金星、太上老君、王母、土地、二郎神、哪吒、托塔李天王、巨灵神、四大天王等主要形象,以及小猴子、龟兵蟹将、击鼓神兵等一些“小人物”,还有一部分环境布景,像花果山内外景、天宫、龙宫等。
张光宇为《大闹天宫》的人物造型赋予很多鲜明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多次设计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衣、裤均为赭黄色,右手搭“凉棚”,左手持金箍棒,单脚翘起,活泼灵动,着意突出其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当、机智乐观、大胆反抗的斗争精神,后来所有动画及影视剧中的孙悟空,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张光宇与万籁鸣的通信
万籁鸣早在20年前就已开始孕育这部影片了,对《大闹天宫》的艺术风格,他曾谈道:“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张光宇和万籁鸣就《大闹天宫》的交流是相当频繁的,张光宇的子女保存了多封通信及通信草稿。
1960年6月下旬至7月初,张光宇和张仃到哈尔滨出差,看到杂志上刊载的“闹片”宣传图画,张光宇觉得“悟空战二郎”的形象太忠实于他的设计原图,特地给万籁鸣写信说明:
……
这次唐澄同志赴捷过京,驾舍晤谈,得悉闹片近况,好像是从七月起大家正式投入生产,我对她说我也应当从现在起好好追赶一下,不知唐澄同志曾否有信转告我意,现在初步画了三幅图,先把它寄上,当然太少,好在继续在工作,当然以后会多寄一些的,这三图,我认为还是补课,因为上次的巨灵神、二郎神的神气还不够狠,这二图约略加强了。如果来得及的话,请作为参考之用,但不一定太尊重我的图或者所谓风格问题(因为我的图还极不成熟),仅供研究参用,要请诸位大力发挥,特别是万老的断然决定。另天王(摩利青<小>)图是备作参考用的,收到后请你给我一些意见,以便不断改进。
六月下旬至七月初,我与张仃等出差到哈尔滨,得见六月号《上影画报》所刊“闹”片宣传图画,其中悟空战二郎的形象,似乎太忠实我的原图,所以我有些着急,特别主角孙悟空的造型,我被他难住了,一时不能蜕化,你们究竟作了最后决定没有。我要求把你们所设计的东西,无论人物与背景,不一定原稿,只要用拍摄照片,在墙上钉上数图,合摄一影寄下均可。因为我能从这些图里,既能得到启发,或者肯定下来,或者提出我的意思,再作参考小图寄上。
前寄下的龙宫海底与老君洞二景,以前者过于详化,后者较好,但二图用色均太过沉闷。近来一定有他图代替,希望寄些摄影或附图来看看如何。当然我也要为背景动起笔来,争取早日寄上,俾能取得交流之益,使多样活泼起来。因为断了联系,此信作为重新把它接上,不知君意如何,请复,还希鉴谅。顺祝
健康
盛、罗二位厂长均此不另。
1960年7月13日
收到张光宇来信后,万籁鸣很快写了回信:
光宇老兄:
您寄来的大札和设计图三幅及背景二幅、人物单线图等均已收到。
寄来这三幅设计,尤为佳绝,见者无不称赞(即二郎、摩利青、巨灵)。我见了也使我神往。可见老兄一挥为我片生色不少,以后希多画一点景与人物。
胡进庆来沪即将兄口信带到,我就想复信,听说我们就要去北京,又耽误下来。唐澄来信也是如此,一迟再迟,真是抱歉得很。好在多年老友,并不会见责耶!
真的我们于17号乘火车来京参加文代会,我们又要相聚一堂。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此次我带来(彩色)老兄设计图、复制品十多幅、新画背景十幅,请兄代我们出点点子。研究如何打开局面,符合好的要求。总之一切会面详谈。余不多续,即祝健安。
弟 万籁鸣 7.15
从张光宇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希望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人员在自己设计的原型上进行再加工:“请作为参考之用,但不一定太尊重我的图或者所谓风格问题(因为我的图还极不成熟),仅供研究参用,要请诸位大力发挥。”万籁鸣的回信表达了对张光宇所寄人物手稿的喜爱和赞美。后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设计严定宪等人在张光宇设计的原型上进行简化和调整,进而成为现在被大家所熟识的各种形象。
从这两封信还可以看出前辈艺术家对工作的精益求精与全身心的投入,也正因此,他们才合力铸造出光影史上的这部永恒经典。
《大闹天宫》拍摄下集时,张光宇患了重病,基本无法工作,后面的工作基本上都由张光宇的弟弟张正宇完成;张正宇也是从事漫画、装潢工艺美术方面的著名现代艺术家,与张光宇的艺术风格很统一,张正宇在下集补充了七仙女、雷公电母的人物设计,以及桃园、瑶池等场景,所以下集的美术设计是张光宇和张正宇两人。
1961年,《大闹天宫》的上集制作完成,正式上映,在国内引起轰动。当影片第一次试映,孙悟空在大银幕上跃动起来的时候,万籁鸣不禁流下热泪。多年后,他如此回忆:“孙悟空在笑,而我却在流泪……”影片上映后,张光宇的西游记题材创作并没有停止,晚年的张光宇还在他的壁画《北京之春》和他的中国水墨画探索中多次出现孙悟空的影子。
1964年,《大闹天宫》的下集制作完成,至于完整版《大闹天宫》的上映,则要等到14年后。遗憾的是,张光宇没能看到这一幕,他在1965年5月4日因高血压病复发,与世长辞。
(本文作者为张光宇艺术文献中心研究员)